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日记,心灵的窗口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04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赵畅

  何谓日记?它是指以日期为序,记录个人日常生活、思想感情、重要事件等的书面记载。作为一种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它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可以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甚至记录活动。

  我对日记感触颇深,是因为我也有过一段写日记的经历。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父亲就督促我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尽管起初我的叙事能力较弱,每一篇还写不到200字,而且只能就事论事笼统地记些流水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对我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

  有一天晚上,我觉得没什么可写,加上身体犯困,就早早睡下了。当父亲发现我当天没写日记后,二话不说,绷着脸就一把将我从被窝里拎起。在父亲的“逼迫”下,我终于想起了白天发生的一件事。那天去乡下参观时,一位同学离开队伍从机埠的涵洞中穿越了一回,当他出洞的刹那间,我顺手捡起地上的一根麻秆,抽了他的头,以示“训诫”。于是,两人发生了躯体的冲撞。“你的动机是好的,但做法不可取,效果也不好,你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在父亲的启发下,当晚我以《动机与效果》为题,写成了六百余字的日记。而恰恰是这一次写日记的成功,除了从此戒掉了偷懒的习惯,更令我体会到日记的题材涉猎面是很宽泛的,关键取决于自己的视野、思路和提炼。写日记的这一好习惯,一直保持到我上初中为止。如今想来,我业余爱上文学写作,该与过去坚持多年写日记有着重要的关联。

  毫无疑问,日记是作者本人亲自写的,有一定的隐私性,因而也定然缱绻着真情实感,少有虚妄伪饰和附庸风雅的成分。于是乎,写日记也就成了人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窗户。想起我的父亲,当年曾被错划为右派。不必说,这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对他个人而言,从中所遭受的心灵创伤也是可想而知。事实上,透过父亲当年的日记,不仅让我看到了他不可言状的苦痛和悲悯,也让我见证了他身上的那种自信与期待。有个深秋的一天,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瞬间,学校的路面和操场成了“汪洋大海”,一些飘零的梧桐叶便成了一只只小舟,而这无疑引发了父亲的深深感慨。他在日记中写道:“看到梧桐落叶漂浮在恣肆的雨水中,我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我不也是那飘落不定的落叶吗?人生总会碰到些类似落叶飘零被雨水腾挪而游移不定的时刻,但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定力,不让自己成为落叶而随波逐流,就一定能够把握住当下。颓唐不是出路,埋怨并非良药,唯静心中坚守,清醒中壮行,‘落叶’之舟才能去往它该去的地方而适得其所,以期待生命的勃发,静候春天的消息。”面临人生如落叶浮荡般的困境,父亲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从中可见一斑。父亲的另一则日记,同样让我感喟万千:“不知有多少个白天,我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远望学校教室的窗口。当借着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看到孩子们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都会激奋得全身颤动——有离别,有哀怨,有期待……即使陷于人生绝境,也有可选择的空间,只要心不死,沉积在心底的人格和良知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转化为某种生命行为。”是的,父亲不是一介懦夫。尤其在处境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怀抱着一颗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赤诚之心,始终翘首盼望乌云散去见太阳的那一天。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父亲当年写下的日记,我找到了他是如何让身心得到可靠的安放,并在被摘帽后以更大热情投入教师岗位的完美答案,而父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所展示出来的坦荡胸襟、执着人格,后来也激励着我毅然报考师范院校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日记,既是寻常生活的反映,也是学习、工作的记录。我的岳父,一位全国优秀党史工作者,虽因病早逝,但他留下的一本本泛黄的日记——书页间生就满满的烟火味,荡漾着铮铮的铁骨情,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其生活日常,触摸到了他的心灵轮廓。在他的日记中,不仅有每天购买蔬菜荤食、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记录,也有往返工作单位、出差考察的记载,更有对子女的教育、对交友的思考、对迎战病魔的执念等的轨迹。岳父家境一般,平日里对于吃穿并不讲究。这不仅是我的亲身体验,也是读他所写日记后的直观见证。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上一周已经吃过猪肉开过荤,这一周就免了。多吃蔬菜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而且还能保持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记得方志敏同志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而今,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清贫,洁白朴素’的精神决不能丢!”读之,我对岳父这位老共产党员俭朴的生活习惯和由此滋生的思想境界油然而生敬意。是啊,岳父只匆匆走过短短66个人生春秋,他每天记日记既是他的生活内容和程序,也被其视作一种特殊的精神支撑和情感依托——沉沦时,用日记架设扶梯;平淡时,借日记注入猛料;冷却时,靠日记添加柴薪;纠葛时,让日记回填沟壑。怪不得,其重病在身时,还在用颤抖的手写日记,就像最后一篇日记所写:“我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或许我已去日无多,但我不能轻易放弃自己,我要在与病魔的决战中延展生命长度、演绎人生宽度。这样,即便走了,我也了无遗憾……”透过日记的字里行间,我分明看到了岳父对于战胜病魔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尔后,岳父因为病重不幸陷入昏迷,从此再也没能拿起笔来写日记。岳父虽然早早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写的每一篇日记已然成为留给我们最好的精神遗产。睹物思人,每每打开他的日记本,我们全家都会穿过泪眼,在感受他的温情中去理解生活,在感应他的坚韧中去搏击人生。

  在笔者看来,日记是有灵魂、能说话的,“它有表达喜怒哀乐的一切本事,甚至有多种激情的全部烈焰;它们能使激情上升,就跟当事人本身在场似的;有语言的全部温柔与细腻,有时甚至具有语言所望尘莫及的大胆的表达能力”。于是想及,日记的发明,不仅是为了安慰自己也是为了慰藉别人。读日记犹如读书信,给人以见信如晤之感。因了语言淡泊平和、朴素绵密,读着读着,仿佛看到写作者抖去身上的风尘,从远方缓缓走到眼前,尽情展示心灵窗户,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向我如数家珍、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