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海区政协
面对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形势,如何让群众生育养育安心贴心、让生育友好可感可及,是事关千家万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现状
近年来,瓯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支持生育工作,出台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24条举措,主要做法如下:
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精准实施一次性生育补贴政策,对生育一、二、三孩的户籍家庭分别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1000元、2000元、3000元。推出养育补贴政策,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户籍家庭,提供累计最高可达3.6万元和7.2万元的养育补贴(含育儿补贴及家庭托育券)。加大购房支持举措,对符合政策生育的二、三孩家庭购买瓯海新建商品住房的,分别给予购房款3%和5%、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消费补助。
创新普惠托育服务架构。推行“托幼一体”模式,截至2024年底,幼儿园延伸办托84所,实现镇(街)全覆盖;累计设立托育机构104家,托位4677个,普惠性托位占比达94.86%;创新推出托育机构生均补助、保育人员岗位补贴、公建托育机构限价等支持性举措。
落实妇幼健康管理服务。搭建“区-镇(街)-村”三级监测网络,实施高危妊娠五色风险评估和专案管理;建成“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7家,挂牌婴幼儿成长驿站20家,创建“温州市四星级儿童友好医院”1家。
培育婚育友好社会风尚。畅通前端婚恋交友渠道,持续打响“不一young(样)的青年活力日”青春品牌,积极推进婚恋指导公益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全省首个区级“新型婚育指导服务中心”、打造“缘来瓯海”服务平台,组建“瓯嫂来牵线”公益红娘队伍。打造婚姻登记“花开四季·幸福瓯海”服务品牌,获批省婚俗改革文明简约“甜蜜经济”试点,建成全市首个5A级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
短板
青年婚恋“困境不少”。一是婚恋观念不强,年轻群体不愿意结婚或晚婚晚育现象普遍,全区初婚年龄逐年推迟,2024年已接近29岁。二是社交模式单一,缺乏具备“青年态”的时尚社交项目,青年难以在有限的时空区域内充分接触,配对成功率不高。三是青年回流乏力,在青年创业指导、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全区每年在外就读大学生毕业返乡率不到10%。
生育保障“力不从心”。一是医疗保障覆盖不全,一些必要的检测项目未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二是生育医疗资源薄弱,全市现有优质妇幼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市级医院,区、镇(街)级的基层医疗机构资源薄弱、分布不均,部分偏远地区孕产妇难以获得连续性健康管理。三是心理健康关怀不够,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心理医生,对孕产妇的心理健康服务较为薄弱。产后抑郁筛查等尚未形成系统支持体系,存在筛查机制不完善、识别率低等困境。
养育成本“居高不下”。一是养育经济负担较重,问卷调查显示,81.82%的调查对象认为养育孩子成本高、经济压力大。二是育儿时间成本加大。孩子入学后的接送问题,也成为困扰父母,特别是双职工家庭的“老大难”问题。三是儿童医疗费用攀升,偏高的儿童医疗费用导致年轻家庭对生育产生顾虑。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儿科能力薄弱,特别是在流感、手足口病等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应对能力不足。
政策执行“链接不畅”。一是协同联动不足,卫健、教育、医保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二是政策惠及面较为狭窄。全区现行的生育补贴政策仅面向瓯海户籍人口,且子女落户瓯海才能申领;现行生育补贴政策对一孩家庭关注度偏低,缺乏差异化的支持措施。三是社会知晓率不高。调查发现,有38.38%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了解生育支持政策。对于各项具体政策,68.69%认为应增加教育、医疗等多样化的支持措施。
建议
优化婚恋支持体系。一是提升婚恋精准服务,推广简约婚礼新风尚,对彩礼、婚宴规模设定指导标准,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推广“亲青恋”等线上交友平台,运用AI算法提升匹配成功率,强化实名认证与反诈骗监测,保障平台安全。大力发展“婚登+文旅+产业”的“甜蜜经济”,例如发放结婚消费券用于景区、酒店消费,打造特色集体婚礼品牌等。二是培育“青年”消费业态,发展“谷子”文化,打造“痛城”产业,引入优质咖啡吧、桌游馆、星空露营基地等契合青年社交的消费业态,举办汉服文化节、乡村篮球赛等青年活动。三是落实青春回流(留)工程,建立瓯海籍和在瓯高校人才数据库,为吸引人才回流与留瓯提供数据支撑。打造青年创业“种子基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启动资金、创业扶持。开发人才共有产权房,提高瓯海籍高校人才回流和在瓯高校人才留瓯比率。
强化生育全周期服务。一是做大“暖心助孕”,推广婚检与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对高危人员实行“一人一岗”管理。通过医联体建设,将更多辅助生殖技术引入瓯海三医等区级医院,对辅助生殖技术、基因检测等高需求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费用补助。做大“暖心助孕”公益项目,适当给予自费部分补助,让有需求的对象在家门口就能就诊专家。二是优化产科服务,实现医院产科从“镇痛普及”到“亲情陪产”提档升级,实现从孕前检查到产后康复的全程数字化跟踪服务。增设心理健康站点,在医院增设孕产妇心理健康关爱站,为孕产妇提供免费陪产等个性化服务。三是降低产后照护成本,建设普惠性公共月子中心,构建“医疗资源+母婴照护”的优质普惠型产后服务链。强化新兴医疗服务保障,针对盆骨修复、产后抑郁心理疏导等生育相关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财政补助。逐步构建覆盖孕前、产中、产后的全周期医疗费用的医保报销支持体系,确保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享受足额医疗费用报销。
减轻养育高成本焦虑。一是降低家庭直接养育支出,推动生育养育补贴受益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构建形成覆盖孕期、生育、养育全阶段的补贴体系,探索补贴、津贴“免申即享”“直发个人账户”等便捷化兑现方式。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试行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发展社区办托、单位办托、幼儿园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元供给模式,探索出台支持托小班、乳儿班等小月龄托育机构的建设及运营补贴政策,培育城市15分钟托育服务圈。二是建立多元成本共担机制,针对0~12岁一孩及以上双职工家庭上下班接送难题,鼓励用人单位推行每周(总计)半日弹性工时出勤制度,允许员工采用提前上班、居家远程办公等模式弥补空缺工时。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职场妈妈支持中心”,探索实施“生育友好”企业认证制度。设立婚育慈善信托基金,接受社会捐赠并定向用于困难家庭补助,引入“父育假”等配套措施,激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促进家庭责任共担。三是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为户籍在瓯的0~6岁儿童实行城乡居民医保个人保费部分政府兜底,提升瓯海儿童医疗建设与儿科绩效工资倾斜政策,进一步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建设星级儿童医院,积极实施“明眸皓齿”“脊正姿良”等系列儿童健康工程。设立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中心,加大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力度,全面开展儿童近视、肥胖、孤独症的综合干预。
强化协同创新性保障。一是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和完善“瓯有善育”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个性化政策包。推动各部门、镇(街)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建立评估督导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设置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预警阈值,成立应急政策储备库。二是强化生育政策宣传,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线上打造政策解读短视频、直播访谈、情景剧等新媒体产品,线下通过公交站广告屏、社区宣传栏等投放政策图解,实现“线上有流量、线下有能量”。扩大政策影响力,在镇(街)、村居配足配强工作人员,联动企业、公益组织等形成“政府主导-媒体传播-社会参与-群众互动”的生育政策宣传大格局。每个社区配备1~2名“家庭健康指导师”,建设亲子小屋,重点开展家长课堂、入户指导等免费服务,增强家庭科学养育的意识和能力。三是重塑婚育文化环境,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展“父出行动”,倡导男性参与育儿。广泛开展新时代人口国情教育和生育文化宣传教育,强化正确婚恋观、生育观和家庭观宣传教育,推动生育友好理念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明确就业单位在执行产假、育儿假方面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对落实产假、育儿假制度较好的党政事业单位给予荣誉表彰、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将生育友好理念融入社会主流文化。完善女性权益体系,定期开展女职工权益保障专项督查,可围绕生育权益保障、孕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生育再就业培训等,提供女性就业法律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