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敏敏 通讯员 左洪波
林城梅花、吕山湖羊、洪桥河蟹、水口紫笋……盛夏的长兴大地,一幅红红火火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徐徐铺展。
在这幅画卷中,长兴县政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兴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孕育出丰富多样的乡土特色产业,并逐渐形成“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
心系民生,深耕乡土。去年以来,县政协把“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列为重点履职课题,主席会议成员率队深入田间地头,委员通过各种履职方式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提升“土特产”的附加值、含金量。
“要做好‘土特产’‘一镇一业’文章,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去年2月,县政协委员、县政府办农业科科长王牧天在县政协全会大会发言时提出,要建强产业链条,强化要素支撑,形成产、加、销、游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老乡,咱们这最能体现本地特色的产业有哪些?”“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困难?”……随后,县政协组织调研组走农村、进企业、访村民,深入田间地头、种植基地、生产车间,掌握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土特产’深加工与品牌化运营不足。”“生产环节依赖传统经验,缺乏标准化技术支撑。”……同年5月,县政协以“做好‘一镇一业’乡村‘土特产’文章,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举办专题恳谈活动,现场提出意见建议40余条。
如何让“土特产”成为富民大产业?为进一步拓展协商的广度与深度,4个月后,县政协又以“发展乡村‘土特产’,促进农民增收共富”为主题开展“智汇农情”协商活动,提出盘活“土特产”、加快产业融合、延伸产品链条、打响公共品牌等建议。
两场专题协商活动后,县政协将协商建议梳理汇总,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持续跟踪督办,推动协商成果转化。
炒茶车间里,茶农们围着电炒锅学习“抖闷扬”技艺;评茶员培训班上,学员们用专业审评杯辨别茶汤优劣……在县政协委员、和平瑞茗茶厂总经理林开雪的建议推动下,茶产业各类培训学堂陆续开课。截至目前,全县茶艺师、评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职业技能培训与全产业链专题培训已累计开班6场,培训200余人次。
“单只湖羊理赔金额上限提高了50%!”最近,长兴的湖羊养殖户们吃下了“定心丸”。这件大好事,得益于县政协委员、昌达羊业有限公司法人李正秋的推动。湖羊理赔标准从5元/斤、封顶理赔金600元,调整为10斤以内小羊80元/只,10斤以上按8元/斤、封顶理赔金960元,有效降低了湖羊养殖户的经营风险。
针对县政协委员毛晓梅、宋莎,县政协之友社社员莫建华提出的“加快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农业发展”,县资规局积极采纳,每年将划出不少于5%的省下达计划用地指标,专项保障乡村产业及项目用地,并进行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与此同时,经过多方仔细研判和协调沟通,长兴县正式出台关于构建“长兴鲜”农产品供销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长兴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设提质增效。
炎炎夏日,夹浦镇香山村的南太湖特早葡萄挂满枝头,果农王月龙高兴地说:“今年葡萄总产预计破万斤!”在洪桥镇河蟹交易市场,蟹农们热火朝天地打包刚捕捞上来的河蟹,快递箱上“长兴鲜”的标识格外醒目。水口镇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签约农户的鲜叶,严格执行品控,茶叶成为“绿色存折”……
“要不断助力乡村‘土特产’成为富民大产业,将履职答卷写在广袤大地上。”县政协主席何志强表示,将继续扎根田间地头,以脚步丈量民情、以智慧破解民困,深入协商建言,推动成果落地,让“土特产”拓宽群众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