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薇薇
《美的历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却是一部高度凝练的“美学导览”。它将中国近八千年的审美意识演变浓缩于十几万字,其价值不仅在于勾勒清晰脉络,更在于将“美”从艺术殿堂拉回人间,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土壤,揭示其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如何反映并塑造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与精神。这超越了形式主义与机械反映论,提供了充满生命感与历史感的解读路径。
初读此书,前两章“龙飞凤舞”与“青铜饕餮”颇具挑战。那些远古图腾、巫术歌舞,以及商周青铜器上“狞厉的美”所蕴含的巨大恐惧与敬畏,因时空阻隔而难以感同身受。然而,坚持下来,尤其是反复阅读后,才领悟到若不理解这些原始“积淀”,便难以把握后世更精微自觉的审美意识是如何生发演变的。
从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壮阔、《离骚》瑰丽奇诡的情感世界,到汉赋囊括宇宙的气魄,先秦理性精神与楚汉浪漫主义渐次清晰。尤其是对“魏晋风度”的剖析——那个“人的觉醒”时代,名士们追求个性张扬与精神超脱,药酒放达背后,是直击人心深处对自由与生命的永恒追问。
“盛唐之音”的青春、热情、乐观、进取,在张旭、怀素的狂草飞动,李白的诗歌淋漓,敦煌飞天的满壁风动中喷薄而出。其不受拘束的创造力与对自由理想的礼赞,跨越千年,依然能在今日的青春活力中找到回响。而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心灵栖所。其空灵淡远、层叠幽深,是士大夫寻求精神解脱与内在平衡的产物。当下人们对逃离城市、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极简主义”“禅意空间”的共鸣,何尝不是对自身精神山水的追寻?
明清小说戏曲繁荣,世俗趣味兴起,读者的熟悉感也由此倍增。《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巅峰悲剧,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美感,既是对封建世家衰败的洞察,也是对个体命运在历史惯性下无力的悲悯。此刻,美成为理解人性复杂与历史沉重的钥匙。
要读懂《美的历程》,绕不开作者李泽厚及其时代。他经历战乱动荡与思想运动,深厚的哲学功底是其美学基石。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他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寻求平衡。1981年初版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充满迷茫与探索热情。此书以“美”为切入点,实则进行文化寻根与精神重建。它从民族璀璨的美的创造中,挖掘出历劫不灭的精神内核——先秦理性、魏晋觉醒、盛唐气魄、宋元意境、明清思潮,无不昭示着民族丰富深邃、充满人性光辉的审美传统,这是精神复苏的内在力量。它不仅在讲艺术,更在讲“人”,讲民族如何在历史中确认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美的历程》展现了李泽厚宏阔的历史视野、敏锐的哲学思辨、精炼的语言与跨学科能力。其文字充满思想密度与情感穿透力,它使人真切感受到,美不是点缀或精英专利,陶器纹样、青铜饕餮、书法线条、山水意境、诗词歌赋,皆是先民心灵活动的结晶,是他们感知、思考、表达世界、生命与存在意义的印记。
当下物质丰盈、技术日新,视觉奇观无处不在,感官刺激唾手可得。然而,传统审美中那份需时间沉淀的韵味、沉潜往复的意境、物我交融的深度体验,在追求即时满足与快速迭代的冲击下步履维艰。人们习惯“刷”过无数美图,却少有耐心“凝视”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科技带来创造与体验美的无限可能,但技术若缺乏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则可能制造更庞大的“无意味的形式”,加剧精神空虚与异化。
重读《美的历程》,映照当下,不禁思考:属于我们时代的“有意味的形式”何在?如何在喧嚣中重拾沉潜与深刻?书中没有标准答案,却提供了一种启示:真正的美,其根源与归宿,始终在于人本身。只要人对自由、意义、情感共鸣、精神家园的渴求不息,美的历程就不会断绝。它或许会改道,或许会形成新支流,但其源头活水,永远来自人们心灵最深处的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