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
“三伏天”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历经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日子。按农历计算,三伏天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三伏天虽热,但古人却能做到“热中求凉”,留下了许多吟咏三伏天的诗作。
唐代诗人权德舆《病中苦热》诗云:“三伏鼓洪炉,支离一病夫。倦眠身似火,渴歠汗如珠。悸乏心难定,沉烦气欲无。何时洒微雨,因与好风俱。”大热的天,却偏偏身染疾病,倦怠无力,汗如雨下,真真苦煞了诗人。他渴盼着来场好雨,既去去地热,也去去自己的心火。
宋代大文豪陆游《南门晚眺》诗云:“奚奴前负一胡床,门巷楸梧已渐黄。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陆游的诗不由让人想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三伏天过去,即是金秋到来。所以,诗人从中辩证地读出了物极而反,否极泰来。三伏天虽然热,但只有热过,才能感知什么叫凉爽。诗句包含着只有经历过波折,才懂得珍惜的人生哲理。
陆游另有诗作《暑夜》云:“毒暑弥三伏,微凉起二更。月窗风竹乱,烟渚露荷倾。寂寞借书读,清羸扶杖行。无功耗官廪,太息负平生。”诗人夜里难以安眠,扶杖起行,看着竹影残荷,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功业无成。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时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三伏天这么热,如何安然地度过呢?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夏日题悟空上人院》或许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原来,杜荀鹤的避暑法宝是“心静自然凉”。清朝雍正皇帝曾追录康熙皇帝的训话而编辑成《庭训格言》,内中有一则训文叫《心静自然凉》,曰:“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夏天人们难免心浮气躁,如果能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确实能有助于我们避免“情绪中暑”,顺利地度过火热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