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宋朝财政岁入有多少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02版:国风       上一篇    下一篇

  □吴钩

  一国之经济表现,可以从国家的财税结构与财政岁入数据上显示出来。唐代的最高岁入为唐玄宗天宝八年(749)的5230万(贯石匹屯),含钱、粟、绢、绵、布,其中货币性岁入为200万贯钱。也就是说,唐代的赋税以农业税为主体,而且主要征收实物税,只有一小部分征收货币,占税收总额不足4%。

  那么宋代的财政岁入是多少呢?北宋治平二年(1065)的数字是11600万(贯石匹两),这个数目并不是北宋岁入的最高额,却已是唐代最高岁入的1倍多;其中货币性岁入为6000万贯以上,比重超过了50%,显示赋税货币化已成大势所趋。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将役也折成货币,用苏辙的话来说:“三代之民,以力事上,不专以钱。近世(宋代)因其有无,各听其便:有力而无财者使效其力,有财而无力者皆得雇人。人各致其所有,是以不劳而具。”这一役法变革,比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早500年,比雍正的“摊丁入亩”早600年。

  更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是,宋人发现,“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从宋真宗朝开始,来自工商税与征榷的收入超过了农业税。北宋熙宁年间,农业税的比重降至30%;南宋淳熙至绍熙年间,非农业税更是接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显然,这是历代王朝从未有过的事情,若非宋代工商业发达、政府善用市场手段调动财富,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财税结构。

  宋代之后明清两朝的岁入情况又如何呢?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全国田赋正额约为2680万石,占全部税收的75%;隆庆朝与万历朝前期(1570~1590),国家的杂色岁入(含商税、海外贸易抽解、盐课等)约370万两白银,这个数目只及宋代征榷收入的零头。明末在田赋中加派“三饷”,又派出税监矿使,四处搜刮工商税,搞得天怒人怨,岁入也不过增加了2000万两。而两宋的岁入,基本上都保持在1亿(贯石匹两)以上。明代岁入不但总额不如宋代,而且农业税又恢复了统治地位。

  清代的岁入,从乾隆朝至道光朝,大体上维持在4000万两左右。道光之前,地丁银(农业税)占全部岁入的70%以上,关税与盐课的比重不足30%。换言之,在被吹捧为所谓“康雍乾盛世”的清代中前期,工商业的表现并不出色。洋务运动之后,工商业才逐渐崛起,表现在财税上,便是工商税比重扩大。到光绪时期的1885年,田赋的比重总算下降为48%,关税收入上升到22%,盐课为11%,晚清新设的厘金则贡献了19%的岁入。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王朝的岁入总额开始突破2亿两白银,终于超过了宋代的纪录。

  当然,单纯比较岁入总额,也可以看出宋代的税率应该是高于其他王朝的,这是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的另一面是,宋朝建立了一种扩张型的财政系统。财政的扩张推动着政府必须积极去了解市场、开拓市场、创造市场。

  从财税史的角度来看,任何国家从中古进入近代,其财税结构都必然发生质的变化:第一,完成从实物税、徭役向货币税的转型;第二,完成从人头税到财产税的转型;第三,完成从以农业税为主体向以工商税为主体的转型;第四,从低税率向高税率转化,出现扩张型财政。完全符合这四点的历史时段只有两个:两宋和晚清。晚清是在西方压力下的被动近代化,两宋则是中国社会的自发性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