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照
这天,张先生收到了顺丰送来的快递。
这是一个四方的大箱子,被胶带包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看,里面都是特大翠冠梨。它们被厚纸板间隔,像高档包装的苹果一样,一个方格装一个。他拿出一个,刨皮,咬了一口:清甜、香脆。
不由自主,眼泪像决堤的水流,落了下来。
这是他母亲从老家寄过来的。
他的老家,在四面环山的盆地里。那儿有很多难忘的美食,包括水果。而在众多的水果中,翠冠梨是最好吃的。
他的母亲是他在老家唯一的亲人,年过五十。他的父亲,在他刚能记事时就已离世。在家乡的大部分日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喜欢对他物质奖励,只要听说儿子有进步,就烧一个菜油炒蛋,或是买水果零食给他吃。他便在学中吃,吃中学,吃和学双丰收。没到初中,体重和成绩齐飞。
高中毕业,他离开了老家,上了上海一所“双一流”大学。毕业后,又在上海的一家金融企业工作。如今,有了房子,有了媳妇和儿子。照理,这样的生活条件,老家有的,儿子那里都有;老家没有的,儿子那里也有,但母亲总是不放心,时刻担心着儿子没有好东西吃,看到自己以为好的,就买下来,以最快的速度寄给他。
儿子刚工作那年,她特地在家里种了一些蔬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说是专门为儿子准备的。当蔬菜可以收获时,就选最好的一些快递给儿子。有一次,忘了预先给儿子打电话,蔬菜送到时,正好儿子出差。等到他回来,很多菜已经腐烂了。将它们全部倒进垃圾箱后,儿子给母亲打了电话:“我这里什么都不缺,以后不要再寄任何东西来了。”
为此,母亲竟生病了一回。从那以后,凡是母亲寄来的,不管好与坏,他都会打个电话,说东西非常好,连妻子孩子都喜欢。让母亲的一颗心早一点放下来。
其实,每次寄东西来,他都会感到烦恼。他原先单身一人,后来家中也就三个人,大部分时间在单位食堂吃工作餐,有时还要出去应酬,一个月能在家吃的日子为数不多。而且随着生活条件改善,食量也渐渐变小了,就是闲时,想吃水果和蔬菜的次数也少了。
而寄来的东西,不但样式多,数量也很多,像是怕儿子吃不过瘾似的。有些食物,保质期有限。而冰箱又不大,能装的不多,咋办?只有将其中的一部分送人,给自己和妻子的同事及朋友。
望着同事和朋友离去的背影,他的心里顿生一种欣慰。与他人分享好东西,这也是母亲一贯教育自己的。而让自己家乡的特产发扬光大,又能增进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谢谢妈妈!这些翠冠梨,完好无损,味道很好。我将它们全塞进冰箱。够我们全家一个星期吃了!”约莫30斤翠冠梨一大半送了人后,他拿起电话,对等待消息的母亲说。
现在,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对母亲说家里吃不掉,别寄那么多。
因为他知道,这些物品,是母亲对儿子的一份关爱,是母亲的情感寄托。他不能剥夺母亲的爱,要不能拒绝母亲遥寄的那一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