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燕子矶沉思

日期:08-02
字号:
版面:04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博君

  长江之水,自西向东滚滚而来,在南京城北的直渎山下,汇成了一片赭黄、墨绿与灰黑交织的色彩汪洋。站在这片浩瀚的江水南岸,仰望眼前这座红褐色的峭壁,正披着满身苍翠,三面凌空耸立于波涛之上,似翩然飞燕,迎风展翅,掠向江面。我才终于明白,长江边的这面险绝赤壁,缘何被称为“燕子矶”。

  燕子矶之险峻,在明代文人张岱的笔下,已被描摹得极为淋漓:“水势湁潗,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篷窗中见石骨棱层,撑拒水际,不喜而怖……”如此险要的地势,恰似江边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便成为北渡长江的绝佳渡口以及扼守古都南京的军事要地。

  相传秦朝伊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便是自此南下,开始巡视全国的;东汉末年,孙策亦在此率兵登岸,直入南京腹地;南朝梁末,镇守京口的陈霸先更是据此抵御企图渡江南下的北齐大军,将其成功击退。“万里长江第一矶”之誉,因此实至名归。

  日月浮沉,沧海桑田。如今的燕子矶,早已华丽转身,成为一座抚今怀昔的雅致公园。从直渎山南麓,沿着乾隆下江南时登临燕子矶的南巡蹬道拾级而上,一处处浸润着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繁星般依次呈现:从乾隆亲题的御碑亭、李白醉书的酒樽石,到白墙黛瓦的夕照楼、极目江天的观澜亭,还有汇聚历代文人雅士颂咏燕子矶诗词的摩崖石刻,皆如熠熠宝石,将“长江第一矶”的桂冠映衬得分外耀目。

  登至燕子矶的峭壁最高处,一块貌似平常的劝诫碑,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好奇与注目。石碑不高,一米左右,形制与用材极为普通,碑文内容也颇为简练,仅“想一想 死不得”六字,看落款,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手书。

  陶先生为何会在这峭拔的燕子矶顶,题竖一块内容这般别具一格的碑呢?个中竟还蕴藏着一段耐人寻思的往事。原来,燕子矶不光风光绝美,峭壁更是异常险绝,若从矶头崖顶坠入江中,断无生还可能,因此竟被一些轻生者视为“圣地”,据说自清末起,便不断有落魄失意的文人、经营失败的商贾和情感受挫的学生来此投江自尽。

  1927年,陶行知先生正在燕子矶下的晓庄村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他听说时常有人在燕子矶自寻短见,顿时倍感痛惜。这位对生命有着特别关注的教育家,便带领学生上山竖了两块劝诫木牌,警示人们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如今的石碑,便是仿照陶先生当年的题字重新镌刻设立的。

  陶行知先生悲悯苍生、尊重生命的大爱之心令人感佩。然先生一定不曾想到,仅仅十年之后,一场由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漠视生命的滔天罪行,就在他曾经劝诫人们珍惜生命的地方悍然发生。在燕子矶东端的一个小山头上,一座造型奇特的三角碑亭兀立江畔,亭中石碑上真实地记录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带着血泪的文字,一字一句深深地嵌入坚石,更刻入了伫立碑前凭吊者的内心。

  那是1937年的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之初,城中如潮的难民相率出逃。其中有3万余名解除武装的士兵和2万多平民百姓,纷纷奔至燕子矶江滩,以求渡江北上。然而,极尽欺骗之能的日军,竟一边通过散发传单与“优待证”,大肆传播“不杀投诚者”和“保护良善人民”的谎言,一边派出骑兵营尾随逃难军民至燕子矶,在山头上架起机枪,对着聚集在江边的人群猛烈扫射。当时正值枯水季节,江上渡船均已遁至江北,江滩上毫无防备的数万民众顿时陷入绝境,被肆意屠杀。一时间,江边荒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状之惨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这种反文明、反人类的罪恶行径,必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永受后人的鞭挞与唾弃。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南京市人民政府在燕子矶东端的山顶,建起了这座与众不同的三角亭,竖立了“燕子矶遇难同胞纪念碑”。将碑亭修建成罕见的三角形,正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国土残破。

  燕子矶其实并不大,36米的海拔,仅20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在祖国的名山大川面前,无疑是沧海一粟。但这座小小的江畔石矶,却承载着如此沉重的生命话题,陶行知先生对生命的关爱,与日本侵略者对生命的蔑视,在此形成鲜明对照,引发世人深刻反思。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又是一个40年倏忽而过,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已如展翅高飞的春燕,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在燕子矶头举目眺望,眼前的长江似彩练舒展,缓缓东去;然遥想世界汪洋,却并非长江流水这般风平浪静。在遥远的三洲五海之地,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的恶行仍在不断上演,就像那平静江水下的险恶漩涡,将爱好和平的黎民百姓拖入苦难的深渊。历史的教训,严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警醒着我们,覆巢之下无安卵,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有尊严。

  如今,在风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我等中华儿女在伟大祖国的庇护下,依然能够安居乐业,徜徉在祖国河山尽赏美景,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