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31日,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会,围绕“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协商议政,部分政协委员、专家、界别群众代表等发言,摘要如下。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郑瑶作重点发言: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持续推进体教融合。但是,当前仍存在“合而不深、融而不畅”等问题,制约了体教融合整体效能。为此建议:
破除机制障碍,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强化政策统筹,把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体教融合分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细则,补齐配套措施短板。加强部门协同,健全并有效运行各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督办活动、师资、场地、赛事、经费等具体事务。凝聚家校社合力,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助力学生锻炼机制。
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校体育“内驱力”。完善育人导向,在教育督导评估中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状况等权重;推进“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学业评价改革,持续优化中考体育测试并逐步提高分值;健全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数据库。确保体育课时与质量,建立“体育课+大课间+课后服务+课余锻炼”机制,普及“15分钟小课间”,优化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普及阳光体育运动,建设一批校园足球等特色项目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盘活校内外资源,鼓励学校与合规优质的社会体育组织合作,明确体育俱乐部进校标准,用好“浙里体培”等平台,规范校外培训服务。
促进赛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全链条”。统筹赛事体系,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整合教育、体育资源,成立青少年赛事委员会;按年龄段规划赛事,实现竞赛项目、注册标准、参赛资格、参赛成绩互认;完善大、中学生运动会制度,实施阳光体育足球等四项联赛,健全四级联赛体系。贯通培养路径,构建重点项目小初高“一条龙”培养体系,加快高校试点体育中职与本科“3+4”一体化贯通培养,支持省内高校体育单招、降分录取、灵活学籍等做法,增设运动训练等相关专业,适当扩大体育博士招生规模。创新体校模式,统筹布局全省运动项目,动态优化后备人才网络,支持体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推广“两校合一”“市队校办”,推进学训均衡。
补齐保障短板,夯实资源供给“硬支撑”。补齐场地设施短板,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达标全覆盖,山区农村推广小型多功能全天候场地,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减免开放。建强师资队伍,足额配备体育教师,探索“走教”“轮岗”补缺,打通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进校执教通道,落实专项编制、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构建“岗前准入+岗位进阶”专业发展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青少年体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基层体校支持力度,逐步提高运动员伙食、竞赛补助标准并落实到位,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
施一公(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
体教融合,不仅是强体,更是育智、育心、育人。以体教融合促强国建设,最关键的是培养兴趣,校内体育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更丰富多彩,在形式上可以更灵活多样,让学生能够去发现、培养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最核心的是多方协同,体育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用力,发展社会性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加强社会组织与学校的合作,开发群众性的体育比赛,增加青少年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进而深入认识体育项目、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最有效的是领导带头,校长、班主任重视体育,带头运动健身,就会有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
陈为能(省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
面对社会转型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校需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在深化体教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创新体教协同模式,着力打破体校“体”的局限,加强与“教”的紧密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开放专业训练,让普通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运动技能指导和科学训练保障,促进校园体育的普及和水平提升。完善体校学训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深化体教协同,将各级各类体校纳入当地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在师资交流、考核评价、投入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机制,加强体校文化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形式,在体校学生运动员集训期间,推行移动课堂或“线上+线下”授课模式,保障文化学习不间断,建立弹性补课制度,为因赛事或集训缺课的学员提供个性化辅导。
蒋婷(省政协委员、浙江教育出版社集团总编辑):
发挥体育教育在护航生理、心理和健康上的三维价值作用,加强综合引导,推进中小学生“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学业评价改革,将团队协作、精神风貌、体育道德等纳入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考量,强化过程与竞赛激励,将重要赛事表现以体育积分形式纳入期末或升学等参考指标。优化学校发展导向,健全多元反馈机制。拓展青少年健身资源,把学生体育工作融入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中,优化体育资源供给,在公共体育场馆设置适合青少年、儿童的锻炼项目和区域,加大对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推进智慧场馆建设,整合全省公共体育场馆与各类学校体育场馆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让青少年享有“处处能健身、随时能锻炼”的便利环境。
周苏红(省政协委员、共青团省委书记):
作为体教融合的核心力量,体育教师和专兼职教练员的配置与教学水平直接决定融合成效。要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师资结构配置,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人才到中小学任教,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聚焦“岗前准入”与“岗位进阶”相结合,建立覆盖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兼职教练员的分类培训体系,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品牌建设,增设青少年体能训练、运动心理学等课程,培养满足“教学+训练”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合理调配体育教师课时量,鼓励教师参与日常带课、业余训练、指导比赛等工作,严格落实相应绩效工资和课时补贴,在职称晋升中增设“体育专项”,设置差异化、个性化激励路径,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
毛伟民
(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严格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体育健康专项经费。优化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升体质监测精准性,在全国标准基础上,及时修订、提标省级评价体系,涵盖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维度,将体质监测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联动机制,进一步实现教卫体融合互促,开发“青少年健康云”平台,整合教育、卫健、体育等系统信息资源,实现学生体质数据的动态监测、跟踪与管理,开设卫生系统青少年运动康复门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加强数智驱动,进一步实现大数据管理干预,实现“一校一平台、一生一档案”,开发家长端健康小程序,定期推送体质分析报告和家庭运动方案,建立区域健康数据地图,为政府优化体育设施布局提供依据。
张军林
(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
体育不仅能为孩子一生幸福打下坚实的身体底子,更是点燃生命活力的火种。这正是我们学军小学努力的方向。我们一直坚持“从娃娃抓起”,让热爱运动成为童年最亮的印记,真正实现“让儿童成为幸福的儿童”。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大脑发育、肌肉生长、脊柱成长都面临关键期,建议把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学校的“第一学科”,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要点燃孩子心中“热爱运动”的火焰,让每一位孩子都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体育不仅发生在操场,更应融入孩子们课间自由的跳跃、放学后的自在奔跑、家人间的共享运动时光,要把“休闲教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内容,让更多的孩子身上有汗、脚下有力、脸上带笑、眼中有光。
徐娟(湖州市南浔区政协主席):
目前,社会力量赋能体教融合还存在一定短板,建议创新社会力量赋能体教融合新模式,画好校社协同“同心圆”。加强政策规范,完善学校体育项目布局,规范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准入标准,更好发挥基金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进资源融合,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补充的供给模式,共建体育教育设施、共同举办体育赛事和专项培训等。创建特色品牌,聚焦学校特色体育课程、特色项目,创建一批理念先进、体系健全、有影响力的学校体育品牌项目。
张新宇(绍兴市政协主席):
近年来,绍兴政协将体教融合纳入专项集体民主监督重要内容,持续开展相关视察调研,推动体教深度融合、高质量融合。建议推进体教融合体制共融、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提升体教融合成效,共同护航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体校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和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试点推行体校和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将原先分散的优势项目集中到试点学校统一训练、学习和管理,建立体教融合专项经费制度。构建学训结合、学段衔接、文武并重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叶海燕(省政协委员、台州市政协主席):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体育强省建设提供支撑。推进体育项目“特色化”布局,结合各地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和体育基础,科学规划体育项目布局,推广台州“体教社”三位一体模式,形成以体校为龙头、学校为依托、社会力量助推的体系,对奥运会新增项目或具有发展前景的时尚运动项目,做好提前布局和引导培育。推进教育体育“协同式”赋能,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开足开好体育课,体育部门要鼓励体育俱乐部、体校等与学校开展合作,共建“新型体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入学问题“一条龙”破解,针对学校不能跨区域招生,具有体育特色项目的中小学校难以在更广范围内选拔招录优秀体育苗子的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允许优秀学生运动员跨校跨区流动。
季博文(皮划艇运动员):
作为一名运动员,我希望以赛事融合托举青春梦想。建议共建体育赛事平台,整合教育和体育部门的赛事资源,构建双方联合举办青少年赛事机制,成立青少年赛事委员会,实现运动员注册、裁判认证、成绩互认“三统一”,将赛事成绩转化为“体育素养积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编织“分级竞赛”网络,构建覆盖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贯穿全年的常态化、多层次校园体育赛事体系,推动班级、年级、校际、区域乃至全国性赛事有序衔接,每周开展班级联赛、趣味挑战赛,实现“人人可参与”。打造“协同育人”机制,设立体育特长生升学直通车,按照一定比例布局重点项目人才贯通培养,优先支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升级、专业教练员与体育教师联合培养计划。
傅强(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依托高等院校推进体教融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优化培养机制,积极支持省内有条件的高校扩充单招计划,设置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专业;加快试点推进体育中职与本科“3+4”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针对顶尖运动员开展本研贯通制培养式;实行“送教上门”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建强师资队伍,适当增加我省现有体育博士招生规模,为新增专业提供师资支持;多渠道吸纳高校优秀体育毕业生和优秀退役运动员以及退役的浙江籍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到高校以及中小学校执教;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探索高校间师资共享。完善支撑体系,加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研究;打造智库联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训练设施的改造和师资队伍的提升。
蔡小雄(省政协智库专家、杭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体教融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修课”。要寓教于体,学校可开展主题突出、特色明显、层次递进、内容充实的系列体育活动,构建“主题化”体育德育课程链。要以体载教,赋能课程改革,体育活动是项目化学习的最佳载体,可引发问题驱动下的跨学科、项目化的深度学习。杭州第二中学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实行“大课-小班-分项”体育教学模式,近年来重视开发“问题解决型体育课”,如通过篮球战术设计培养系统思维,在健美操队训练中强化多学科教师辅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定向越野中锻炼空间决策能力,使运动场成为深度学习的实验室之一,凸显体育对课程改革的价值赋能。要体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建议选择基础教育领航学校作为试点,率先探索体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