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互鉴的见证。将不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交流的方式称为文物“出差”或“走亲”,显然是把这些文物拟人化了。事实上,这也符合让深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的逻辑。只是,这种文物的“出差”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为了让历史在特定语境中“活”过来,进而促使公众从“打卡拍照”到“深度读史”的需求升级。
最近,“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书画特展”在嘉兴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16家收藏单位的“顶流”展品。其中四川博物院珍藏的《宋孝宗赵昚手诏卷》是本次展览的一件“顶流”展品。宋孝宗赵昚是嘉兴人,嘉兴“龙兴之地”的称誉正源于他。而项元汴也是嘉兴人,嘉兴人收藏嘉兴出生的皇帝手诏非常有故事性。作为项元汴重要收藏之一,此卷卷首和卷尾都有他的收藏印,藏品在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之际回到嘉兴展出,让嘉兴的观众能够透过历史的小切口,在家门口了解“嘉兴籍皇帝”与“嘉兴籍收藏家”的故事,并由此与藏品之间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
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涌起,节假日博物馆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然而,打个卡、拍个照,甚至盖个章、买个伴手礼,并不应该成为游览博物馆的终极目的。尤其随着文物“出差”的日益频繁,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做好让参观者既“过眼”又“入心”,即要透过稀世珍宝的外在,令文物回归其原有的历史语境,进而实现文物“出差”价值终点的回归——不是观看,而是理解;不是展示差异,而是寻找共鸣。
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文物的表面,充其量只能做些浅层而泛化的理解,这样的审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其内在肌理,真正了解其历史、文化、工艺、科学等诸多讯息,还原事实真相、彰显价值所在,才能与其产生共情共鸣。如此这般,文物“出差”才有意义。那么,怎样才能驱使观众实现从“打卡拍照”到“深度读史”的需求升级呢?关键是要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展示的平台,更是文明传播的枢纽。对博物馆来说,对每一件“出差”的文物都要精心包装。所谓精心包装,就是要把相关资料整理好、演绎好,让观众看懂、悟透,怡情、遐思,可借助数字技术,建立数字档案,运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采集文物藏品信息,营造可互动的文化场景,突破传统博物馆展陈模式,实现从单向展示到沉浸共生的转变。在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普讲座外,更要加强对讲解员的培训,让讲解员围绕藏品做到“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积极回应观众的提问,从而让每一件藏品因为精彩的展示和精准的讲解,在观众心里立体起来、生动起来。
对观众来说,要把每一次参观“出差”文物展当作认识文物、理解文物的契机,由此增强保护文物、传承历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事先要对“出差”文物力求初步了解,以便参观时能够快速进入沉浸式欣赏的氛围;二是要加强与讲解员的互动,无论是提前准备的问题还是参观中生发的疑问,都可通过对话作深入的了解,以便正确理解和把握;三是参观结束以后,不能一看了之,而是要写些参观笔记,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鉴赏技巧的积累。比如对某一件或某一类藏品,有什么特殊的知识点,不但要记录下来、积累起来,还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藏品信息进行归类性比较与分析,从中找出异同特点,找到变化规律,进而不断巩固并提升鉴赏水平,实现“见物”与“见人见事”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