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
纵观瓷器发展历程,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中,寿州窑虽知名度不及越州、邢州等地名窑,却也独具一格,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观之难忘的别样色彩。
寿州窑发端于南朝,至隋唐而兴,中唐尤盛,晚唐以后逐渐停烧,凡历400余年。举世闻名的唐代七大名窑中,寿州窑位居其列,窑址大致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一带,因该地古属寿州,故得此名。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将寿州窑所制茶器评为全国第五,对其给予高度认可,并有“寿州瓷黄茶色紫”之说。民国邵蛰民辑著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一书中,也有“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的记述。彼时各地窑口尚尊青瓷、白瓷为主流,一度形成“南青北白”的分治格局。在此情形下,寿州窑的匠人们却另辟蹊径,于南北交融中不断摸索试验,采用氧化焰技法烧制出了黄釉瓷,令人耳目一新,也因此在瓷器江湖里自成一派,成功塑造了专属于寿州窑的色彩艺术语言。
在华夏文明的传统语境里,黄色总是被赋予无数美好寓意。“寿州黄”色泽丰富多变,常见的有褐黄、酱黄、蜡黄、鳝鱼黄等,或让人联想起头顶万物仰赖的太阳光辉,或与脚下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土地相似,或同身边的生活元素密切相关,这就使得寿州瓷在观感上天然带有一种亲和力,温暖而不高冷,朴素而不单调,故而广为人们喜爱。除供应本地外,寿州瓷还流通到沿淮各地甚至一些更远的地区,如今在广东省博物馆内,就藏有一件晚唐时期的寿州窑酱黄釉腰圆形枕,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物流条件下,一件瓷器能辗转跨越皖赣粤三省数千里,实属不易,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相比其他一些名窑和官窑而言,寿州窑并不以精美见长,在制作工艺上大多显得较为粗糙,盖因寿州窑的烧制对象主要是碗、盏、壶、罐一类民间生活器具,为满足人们日用,其制法也与大批量生产的要求相适配,无暇一味追求“阳春白雪”的过度精美,这也使其平添了几分古拙的意趣。
半施釉的应用在寿州瓷中较为常见,釉质通常只覆盖至器物腰腹,底部大胆留白,釉质自然流淌,形成全无人工造作痕迹的随机花纹图案,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件都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孤品。这与传统中国画创作中提倡的“留白”理念亦有相通之处,赏来颇觉妙趣横生,给观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有一些瓷器更为讲究,采用“匣钵”技艺加工而成,釉色完整均匀,属于寿州窑中的精品之作,如安徽博物院藏寿州窑黄釉执壶即为此类代表。所谓“执壶”者,乃是古时一类曲柄酒器,亦称“注子”。该壶通体蜡黄,色泽纯正均匀,形态饱满柔和,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透过器具本身,眼前仿佛隐约可见三五古人相携而坐,对酒当歌,谈笑风生,昔日的烟火复又在这抹暖色中一点点变得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