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宝珠
在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有一颗特殊的子弹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这颗长2.7厘米、底部直径0.7厘米的氧化子弹,表面凝结着暗褐色的血迹,被岁月侵蚀得凹凸不平的弹体上,布满细密的裂纹与锈迹。它曾深深嵌入开国中将刘飞的左胸,紧贴心脏,在血肉中留存了45年(1939年至1984年),成为刘飞革命生涯中一段特殊经历的见证者。
1939年,时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苏州江阴顾山南麓(现属无锡市)遭遇重大转折。当年9月21日,“江抗”主力遭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三个支队突袭,战斗异常惨烈。
面对敌军疯狂围剿,刘飞立即率“江抗”二路一部自东向西奋力反击。当部队突入前沿阵地时,他迅速跃起,挥舞短枪冲在最前。就在半山腰处,一颗子弹突然击中其左胸,他顿时口鼻喷血。警卫员何彭福与战士小孙慌忙搀扶,刘飞却强忍剧痛问道:“我背后有血吗?”得知未穿透胸腔后,这位钢铁战士竟露出欣慰之色:“没打穿就没事!”说罢仍攥紧短枪嘶吼:“继续冲锋!”这颗卡在心脏旁仅1厘米的子弹,因战时医疗条件所限无法取出,从此与他的血肉融为一体。
1955年刘飞被授予中将军衔,1984年将军逝世后,夫人朱一于1993年将这颗珍贵的子弹捐赠给苏州革命博物馆。如今,当参观者驻足在这颗锈迹斑斑的子弹前,仿佛能听见阳澄湖畔的木桨声、顾山脚下的枪炮声,看见那位将军在血泊中挣扎起身的身影。
这颗被岁月侵蚀得凹凸不平的弹头,倔强诉说着抗战的烽火历程和刘飞将军的英勇事迹。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闪耀着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坚韧不拔、一心为民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