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笙清
解放战争时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发行的众多报刊中的一份油印小报,《战火报》在战火中诞生、在战火中成长,报道了许多鲜活的战地消息,在鼓舞战士士气、引导新闻舆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份《战火报》四个版,繁体字,油墨印刷,由于距今70多年,纸张已陈旧泛黄。报纸的第一版上方中间位置的报头,自右至左醒目地写着“战火报”三个大字,草书,字体浑厚,遒劲有力。在第一版的上方,还有“战火报”的拼音组合。报头下方注明发行期数为第336期,由“战火社出版”,并有“对外秘密”的保密字样。在各个版面上方,注明了报纸的发行日期“中华民国卅七年十月卄一日”(1948年10月21日),均用小号字体排列。一版整版刊登的是一篇《五大队二连坚守阵地稳如泰山》的通讯,主标题上方,另有副标题“英勇顽强 互相鼓励 团结一心”,与主标题密切配合,相得益彰。通讯内容为某部二连战士狙击敌人的报道,时间、地点、战斗经过以及完成任务后顺利撤退的过程均交代得十分详细,将我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意志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部队均办有多种报刊,据1944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教委员会统计,仅陕甘宁边区部队办的报纸就有25种之多,印刷总数近万份。查阅相关资料,《战火报》为1943年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创办于山西大同前线,负责人为刘昭平。1946年8月19日,在攻打大同城北关的战场上,刘昭平在拍摄一辆被我军击毁的敌军坦克残骸时,被敌人射来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194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在刊发悼念刘昭平文章的同时,还发表了他的遗作报告文学《十七双手都举了起来》,以志纪念。
《战火报》的出版根据报道内容的多寡而定,有时出两版,有时出四版。这份报纸虽然篇幅狭小,十分简陋,但版式编排干净整洁,手写刻字端正娟秀,而且栏目丰富,内容耐读。1948年正是中国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统治、迎接全国解放前的关键一年,战斗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十分激烈。这份普普通通的小报,是全国解放战争年代的缩影,为我们今天研究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中共领导的新闻事业,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