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两部宋元笔记里的德寿宫

日期:07-29
字号:
版面:02版:春秋       上一篇    下一篇

  德寿宫

  □周维强

  2022年11月22日,原址复建的德寿宫对外开放。复建的德寿宫占地2万平方米,仅为原先德寿宫的一小部分。

  德寿宫原址复建当年就成了杭州的网红打卡地——可见复建的德寿宫虽无文物价值,倒也颇多旅游价值。当年的德寿宫是什么样子?笔者查阅了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两部笔记,可窥一斑。

  1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卒于元大德二年(1298)。周密的出生年份,上距宋高宗赵构退位的1162年刚好70年。70年不算长,故老相传的掌故,周密还有可能听得到。周密本人也是世家子弟,外祖章良能职掌朝廷诏令,曾祖周秘、祖父周珌都有高官显位,有机会接触帝王实录、内府秘藏,且周密父祖辈也都是能文之士,留下来的著述也是周密撰著可作取资的文献来源。《武林旧事》的具体成书年份虽不能考定,但可以确认的是,大体应该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

  吴自牧,生平不可考。《梦粱录》的成书年份,据落款“甲戌年中秋日”,可以推算为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中秋,或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但比较多证据倾向是元统二年。吴自牧写成这部《梦粱录》,下距周密故世的1298年约有36年,上距《武林旧事》成书的下限年份1290年约44年,再上溯至高宗退位的1162年,则相距更远,约172年。如果以10年为一代,则与周密故世间隔三代,与《武林旧事》成书的下限年份间隔四代,与高宗退位的间隔则有十六七代了。吴自牧,学术界一般倾向于是比较下层的文化人,可能是在临安的书坊里就业,文墨粗通的“老杭州”了。

  德寿宫在《武林旧事》的记载,主要是在卷四“故都宫殿”章。这一章记录了德寿宫里的楼台堂阁并做解说。“德寿宫”的说明是:“孝宗奉亲之所。”孝宗,即赵昚,原名赵伯琮,南宋第二个皇帝。建炎元年(1127)十月二十二日,伯琮出生于秀州杉青闸(今属嘉兴),其时生父赵子偁正在嘉兴做县丞。高宗赵构在元懿太子赵旉死后无子的情况下,收了赵伯琮为养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立伯琮为皇太子,改名昚。同年,高宗“禅位”当太上皇,赵昚就做了皇帝。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〇〇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十一日丙子“上行内禅之礼……太上皇帝即日驾之德寿宫”。德寿宫原先是秦桧从高宗那儿求得的一块地方,营造为相府。岳珂《桯史》卷二说:“朝天之东,有桥曰望仙,仰眺吴山,如卓马立顾。绍兴间,望气者以为有郁葱之符,秦桧颛国,心利之,请以为赐第。”秦桧专权,看中这块朝天门东、望仙桥畔、吴山脚下的风水宝地,就请皇帝赐给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三载:绍兴十五年(1145)四月一日丙子“赐太师秦桧甲第一区”。秦桧死后,这个宅邸就被皇家没收了并作改建,命名德寿宫。太上皇赵构就在德寿宫内养老。德寿宫位于南宋皇城的北面,时称“北内”,皇城大内宫苑就被称作“南内”了。

  《武林旧事》里记载的德寿宫内的景观和建筑,按照德寿宫内东南西北方位分布,核心景观应该是聚远楼,东部有香远堂、清深堂、松菊三径、梅坡、月榭、清妍、清新、芙蓉冈,南部有射厅、载忻堂、临赋、粲锦、至乐、清旷、半绽红、泻碧,西部有冷泉堂、文杏馆、静乐、浣溪,北部有绛华、旱船、俯翠。周密给了聚远楼比较多的笔墨:“高宗雅爱湖山之胜,恐数跸烦民,乃于宫内凿大池,引水注之,以象西湖冷泉;迭石为山,作飞来峰,因取坡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名之。周益公进端午帖子云:‘聚远楼高面面风,冷泉亭下水溶溶。人间炎热何由到,真是瑶台第一重。’孝宗御制《冷泉堂诗》以进,高宗和韵,真盛事也。”文中所云“坡诗”即苏轼所作的《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周益公,即周必大(1126~1204),祖籍江西吉安,出生平江(今苏州),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官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做过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等,封许国公。

  《武林旧事》除了上面这一处集中叙录德寿宫内景致之外,书中还有多处说及。

  “故都宫殿”这一章节在“教场”这一名下有云:“禁中及德寿宫皆有大龙池、万岁山,拟西湖、飞来峰,若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外间可拟。春时竞渡及买卖诸色小舟,并如西湖,驾幸宣唤,锡赉巨万。大意不欲数跸劳民,故以此为奉亲之娱耳。”“跸”者,帝王出行要清道。这段文字说为了避免太上皇赵构出行游玩西湖山水过于劳民,孝宗就在德寿宫里造了这样的“并如西湖”的景观,以奉养高宗。

  卷七“乾淳奉亲”章节里亦有云:“……官家知太上圣意,不欲频出劳人,遂奉知太上,命修内司日下于北内后苑,建造冷泉堂,叠巧石为飞来峰,开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并如西湖。其西又建大楼,取苏轼诗句,名之曰‘聚远’,并是今上御名恭书……”“乾淳”即乾道、淳熙,孝宗的年号,这儿代指孝宗皇帝;“修内司”,掌宫殿、太庙修缮事务的官署。这儿还说明“聚远”这两个字是孝宗的亲笔御书。

  2

  德寿宫在吴自牧的《梦粱录》里则列有专节,是在卷八。但这一节的文字,不是吴自牧自己的手笔,而是从《咸淳临安志》卷二《行在所录·宫阙二》里引录过来的。《咸淳临安志》是宋度宗咸淳时潜说友所撰著。潜说友,南宋淳祐元年(1241)进士,咸淳六年(1270)任中奉大夫、代理户部尚书、临安知府。宋度宗是南宋第六个皇帝,年号咸淳,上承理宗,下启恭帝,在位1264至1274年。这部《咸淳临安志》在咸淳年间已有刊本。吴自牧自然也就得以看到并引录进了自己的这部《梦粱录》里。

  《咸淳临安志》成书早于《武林旧事》,但周密写德寿宫没有引用这部书里的记载,推测周密另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吴自牧则不然,他写《梦粱录》时距高宗退位172年,加上他也不是世家子弟,文化程度不高,所见所闻渠道来源无多,从前人书里转录也就成了他著书的一个通道。学术界已经勘探出《梦粱录》材料的来源,比如与《咸淳临安志》相关的内容占比多达百分之六七十,其中有直接抄录的,也有原书几个条目压缩为一条或一个条目分拆为数条的。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等书,也是吴自牧著《梦粱录》的材料来源。

  被辑录到《梦粱录》里的这部分关于德寿宫的文字,先是总起介绍德寿宫的由来,然后按照方位介绍德寿宫的景点,再后面引了孝宗写的诗,最后在结尾处点明德寿宫已荒废。

  德寿宫的由来,和《武林旧事》所叙差不多,但内容更简单:“德寿宫在望仙桥东,元系秦太师赐第,于绍兴三十二年六月戊辰,高庙倦勤,不治国事,别创宫廷御之,遂命工建宫,殿扁‘德寿’为名。”“秦太师”即秦桧;“高庙”即高宗;“扁”即匾。接下来先说宫中“聚远楼”,再以聚远楼为核心,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以匾额之名为“眉目”分别叙录:“东有梅堂,扁曰香远……芙蕖冈南御宴大堂,扁曰载忻……西有古梅,扁曰冷香……北有椤木亭,扁曰绛华……”这段文字中间的省略号,是我转引时省略的其间更多景点的介绍,例如东面梅堂后跟着记载的有梅坡、松菊三径、木香堂等;南面载忻后面跟着记载的有射厅等;西面冷香后面跟着记载的有牡丹馆(匾曰文杏)等;北面椤木亭后跟着记载的有清香亭(匾曰倚萃)等。对照前述《武林旧事》,东南西北各景点大差不差,稍有出入,比如《武林旧事》所载西面是“俯翠茅亭”,《梦粱录》则记作“倚翠”(但《梦粱录》所引的《咸淳临安志》卷二《行在所录·宫阙二·北宫·德寿宫》,原文作“俯翠”。不详《梦粱录》改“俯”为“倚”的原因,推测是抄错了)。再如《武林旧事》所写西面景点“冷泉堂古梅”,《梦粱录》所引文字匾额名则是“冷香”,但也是“古梅”。就古梅这个景点来看,“冷香”似较“冷泉”更为确切。《梦粱录》中关于德寿宫的文字,来自担任过高级职位的潜说友所著的《咸淳临安志》,应该更为准确可信一些。

  再后面是说掌故一件,先引孝宗皇帝游览宫中“以像飞来峰之景”的“冷泉”所赋诗,然后记退位的高宗的赞语,高宗看了孝宗的诗,“欣然曰‘老眼为之增明’”,意思是高宗老眼昏花看了这首诗,眼睛也因此明亮许多。

  以“志”这类文体来看,《梦粱录》辑录的《咸淳临安志》里这段关于德寿宫的文字,有叙原委、有记载、有掌故,简明扼要,可以说是相当得体。只是《梦粱录》是笔记类文体,对比《武林旧事》,这样的文字放在“志”里已经相当可观,但在笔记体里,就显得不够“摇曳生姿”了。这也是吴自牧这部《梦粱录》文体上的一些瑕疵,他抄录的原书不是同一种文体,他也没有能够或没有能力把各种文体加以糅合,自出一体。当然,吴自牧所见所闻渠道较少,能够从前人著述里摘引出来相关内容,“集成”为一部著作,已经相当不错了。

  3

  周密是世家子弟,他在《武林旧事序》里也说:“予曩于故家遗老得其梗概。及客修门闲,闻退珰老监谈先朝旧事,辄倾耳谛听,如小儿观优,终日夕不少倦。既而曳裾贵邸,耳目益广……”是故《武林旧事》多有掌故,尤其和德寿宫相关的,读来尤添趣味。例如《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这一章节,就多有记高宗、孝宗故事的,下文举几例。

  乾道三年(1167)春天,孝宗遣人到德寿宫请太上皇到皇家花园聚景园看花,太上皇回说:“传语官家,备见圣孝,但频频出去,不惟费用,又且劳多少人。本宫后园,亦有几株好花,不若来日请官家过来闲看。”“官家”即皇帝。太上皇赵构这年60岁,退位也有五六年了。这儿看赵构还存有体恤民力之心。

  淳熙三年(1176)春夏,孝宗写真草《千字文》进太上皇,“太上看了甚喜,云:‘大哥近日笔力甚进。’”这天太上、孝宗在德寿宫内宴饮,都有了七八分醉。孝宗还大内,太上皇对侍从说:“官家已醉,可一路小心照管。”这一段文字,让人看到了一位慈父的形象和子孝父慈的仿佛平常人家的亲和气象。

  淳熙五年(1178)阳春,太上皇72岁,说“多日不见史浩”,想见见面说说话。史浩,明州鄞县(今宁波)人,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右丞相,学贯经史,持论稳重。史浩被宣进德寿宫,君臣饮酒餐叙,教坊奏乐呈伎,太上还让去市面上买了“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数种”,这些应该都是东京汴梁风味的市食。君臣尽欢,都喝得有点儿醉醺醺了,小内侍在史相公耳边低语:“少酌。”太上听到了,说:“满酌不妨,当为老先生一醉。”史浩这一年73岁,故太上称呼“老先生”。这则掌故,略可知赵构也有人情味,也念旧。

  卷七“乾淳奉亲”这一章节所记录的太上皇和孝宗的故事还有不少,这儿就不一一引用了。我们在这儿看到的赵构,和《说岳全传》里面的,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倒像是一个“邻家翁”。周密在卷七的开头说,他这一卷里所写的,都是从内侍陈源家藏的《德寿宫起居注》等书里辑录出来的,编录次序、行文措辞虽然有所不周,但“贵乎纪实,且使世俗易知云尔”。

  周密《武林旧事》里的这些记述,让我们千年之后从纸上文字里领略到了德寿宫内的高华胜景和太上皇德寿宫内的掌故。相对照而言,吴自牧《梦粱录》就不及了。

  4

  《武林旧事》和《梦粱录》这两部笔记,清人有评论。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许《武林旧事》:“体例虽仿孟书,而词华典赡……”一个“而”字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武林旧事》文采是超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接着又说:“其间逸闻轶事,皆可以备考稽。而湖山歌舞,靡丽纷华,著其盛,正著其所以衰。遗老故臣,恻恻兴亡之隐,实曲寄於言外,不仅作风俗记、都邑簿也。”给予的评价甚高。而给《梦粱录》的评语就低多了:“详于叙述,而拙于文采,俚词俗字,展笈纷如,又出《梦华录》之下……”照这样来说,则《梦粱录》文采比《武林旧事》是差了两个等第了。周密自己对这部《武林旧事》也颇有自信,他在序里说自己年老之时就想写一本书,记当年乾道淳熙间“一时声名文物之盛”之“小元祐”、宝祐景定间“几于政宣”,“每欲萃为一编,如吕荥阳《杂记》而加详,孟元老《梦华》而近雅……”《杂记》即宋人吕希哲《岁时杂记》,《梦华》即《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序》则文末云:“脱有遗阙,识者幸改正之,毋哂。”大意是说:倘若我的这本书有遗漏的,希望有见识的帮我改正,不要讥笑我。吴自牧虽是底层文化人,但这段行文可知也是知书达理,很有修养。不过我还是想对《梦粱录》稍稍多做一些肯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梦粱录》“俚词俗字”用得太多了,可到了我们今天,这些“俚词俗字”不正好给我们留下了当年丰富的活生生的语言文字素材么?这些语言文字素材,例如“儿”尾词的大量采用,“歌叫”“关扑”“看垛钱”“打碗头”“开门七件事”等当年的词汇或用语,无论是民俗学还是语言学,都是第一手的宝贵的材料。

  5

  德寿宫宫址在杭州的哪个位置呢?据刘未《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参考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1934)浙江省陆地测量局绘制的《杭州市街及西湖附近图》,以民国十八年(1929)浙江陆军测量局绘制的《杭州市近旁图》为复原底图,绘制了《南宋临安城复原图》(1∶500米)。按照这幅复原图,德寿宫对应于这幅地图上的望仙桥直街以北、直吉祥巷以西、靴儿河下以东这一区块。德寿宫的北界与南宋时临安府传法寺隔一条街。传法寺明清几经变化改作它用,嘉庆间为织造署,在梅花碑之东。可知德寿宫北墙在清织造署稍南一线。那德寿宫距离南宋皇城又有多远呢?按照这幅《南宋临安城复原图》推算,则皇城北门和宁门与德寿宫北半部分后苑旧址上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所建的宗阳宫南墙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为8500米(德寿宫南半部已在咸淳四年划为民居)。德寿宫占地面积,考古挖掘估算有17万平方米。

  德寿宫在赵构故世后屡有更名,如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九月二十一日诏改名慈福宫,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二十八日诏改为重华宫。宁宗开禧二年(1206)二月二日,当时已更名为寿慈宫,殿内着了大火,寿圣慈佑太皇太后搬回大内住了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