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码头来信

日期:07-26
字号:
版面:04版:说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童小锋

  听朋友说,老家古镇原轮船码头售票厅改成了一个咖啡馆,名字就叫“码头来信”。咖啡馆里有一句话“咖啡馆比其他河流更慢”,这让我的思绪不由得往回走。

  江南水乡,水路发达。老家古镇处于钱塘江主要干流上,已有1700多年历史,以前是远近闻名的商埠。据传乾隆下江南时也曾乘船过此,见江边众多浣纱女,便将此地称作“女儿浦”。据镇志记载,古街曾设有巡检司、盐公所等机构,在水运时代是十步一米铺、二十步一布店,甚是繁华热闹。老街分上街、下街,有三华里左右长,这可能算是江南最长的一条古街了。上世纪80年代,轮班是周边方圆二三十里居民进城或去省城等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古街人来人往,轮船码头也是熙熙攘攘。

  那时我们坐船进城,首先要步行五六华里来到古镇。长长的老街上,有许多平时吸引着我们目光的物品,供销社里的小人书是让人着迷的,那个在巷口的馄饨摊也是个诱惑。鲜软的馄饨在热气腾腾中起锅,热汤中加了几丝榨菜、几片紫菜、几块油渣,还有一撮猪油、葱花,再来点让人额头冒热汗、大呼畅快的红辣椒酱,味道鲜美,暖心暖胃。烟火味确实最是慰藉人心,南来北往的客人都喜欢坐下来吃上一碗。但与即将乘船进城的喜悦相比,这些暂时都被放在了脑后。

  赶到轮船码头,有时尚早,就需在售票厅等候。那时除了进城的轮班外,每日还有去外地的长途轮班。码头上,除了在埠头洗衣服的妇女外,暑期还有不少人在附近游泳,胆子大的会站在码头上拴船缆的柱子上,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引来阵阵喝彩声。

  有时候不巧没赶上船也是有的。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与家人赶到了码头,但是最后一班船已开出去有些距离,大家只好沿江堤步行去城里。记得江堤两旁长满了芦苇,后来大一些学到“青纱帐中”,才知道就是这样的场景。那时尚幼,我走了一段路便走不动了,于是由母亲等背了走。所幸后来遇上一位同村的伯伯骑车回城,于是让我搭他的车先走。在城里大桥上等待时,正好有船通过,只见桥上以及岸上的五彩灯光映在水中,随着波浪渐次荡漾开来……

  当然赶不上船是极少数,大多时候都能赶上趟儿,踏着跳板登上船。那时乘坐的船有木船,也有钢制轮船,后者往往用来跑长途。进了船舱,中间有背靠背的两排座位,船舱两侧也各有一排。说是座位,其实只比家中板凳宽一点,可以搭坐一下而已。那时售票厅已经不再售票,需上船买票,所以一开船就会有捧着售票夹的售票员来售票,开始好像是8分一张,后来涨至1角,再后来又逐渐上涨。收了钱后,售票员会撕下票给购票者——下船时会有人在船头点验。

  一直喜欢站到船头乘船,感觉像骑着一条大鱼穿梭破浪,很有一种御风而行的感觉。后来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就非常理解男女主角站在船头张臂作展翅状的经典镜头了。泰坦尼克号式的浪漫没有感受过,但惊险却感受过。有一年春节,与家人坐船去城里。因为干旱无雨,所以水位比较低,船开到半途就搁浅在江里沙滩上。船老大加大马力冲、往回倒车,折腾了许久都没有成功,大家都有些焦急与担心。一位船员挺身而出,脱了衣服跳入江中,用上下客的船跳板支撑船体,船老大也加大马力,才得以驶出。船上一片欢呼,但入水的船员全身已冻得通红,上船后冷得直打哆嗦。

  到了新世纪,随着陆路交通的日渐便捷,汽车出行成了更多人的选择,轮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乘船的人少了,古镇老街失去了往日的熙熙攘攘,码头也逐渐冷清下去。

  现如今,航运开发又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古镇边上也新建了货运码头工作区,凭借运价及运量优势,货船重新从这里走向大江南北。载客的游轮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不少人来乘船游览沿江风光,回味曾经的感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码头上的那封来信,你收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