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2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开展专题协商,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作大会协商发言。现辑录要点如下(按发言顺序):
方敏常委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发言:
改革创新增动能 “两山”转化再出发
构建“全域管控一张图”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更好落地,探索建立“生态地券”制度,推动生态空间与开发空间动态平衡,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健全“全要素全领域治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协同性,持续深化碧水、蓝天、净土等攻坚行动,统筹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增加普惠度,围绕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实施“绿色产业倍增”计划,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制定相关条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等融合业态,打造若干个百亿级生态产业集群。设立绿色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减污降碳、循环经济等领域科研攻关、成果转化。
打造“价值实现样板区”机制,激活生态资源潜能。深化GEP核算应用,推动核算结果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挂钩,推广“GEP贷”等金融工具。建设全省统一的生态交易市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试点,探索生物多样性惠益分享机制。
创新“多元化补偿”机制,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建立“阶梯式”流域补偿标准,推动钱塘江、瓯江等重点流域补偿全覆盖。设立省级生态补偿基金,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通过“综合飞地”共建产业园区,形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共富共享”机制,凝聚全民参与合力。推行“企业生态积分制”,对绿色标杆企业给予税收、信贷优惠。创新“村民入股+保底收益”模式,打造“两山”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推广淳安下姜村“大下姜”、安吉余村“大余村”联合体经验,让农民成为生态红利的真正受益者。
强化“数字赋能治理”机制,提升生态治理效能。迭代升级“浙里生态”应用,构建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感知网”,实现污染溯源、风险预警“一屏掌控”。完善开发“两山”转化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碳足迹核算等一站式服务。
刘净非常委代表民革省委会发言: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以河流、水库、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要素为实施对象的分类补偿制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生态产业“特区”产业发展引导清单,出台新型绿色产业发展项目补助政策。设立“综合飞地”,探索建立“逆飞”项目帮扶机制,打造ESG(环境、社会、治理)合作新样板。
强化市场调节作用,加快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发展。创新生态占补平衡机制,推动GEP和GDP双增长。研究制定项目建设生态价值占补平衡管理办法,稳步开展VEP(生态资产权益)交易,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林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探索生态产业链融资新模式。
强化激励约束作用,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支持打造“丽水山耕”等区域公共品牌,高效释放生态产品红利。建立动态奖补机制,进一步突出奖励差异性。加强法治保障,探索设立环境资源保护法庭,护航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行稳致远。
郭清晔常委代表民建省委会发言:
发挥浙江山水资源独特优势
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金名片
“全域化”布局,进一步统筹生态旅游发展路径。加强规划引领,明确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等。优化旅游线路,延伸拓展浙江“两山”共富生态旅游廊道。强化区域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联动发展。
“全链条”融合,进一步壮大生态旅游特色产业。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资源全方位优化整合。推广打造丽水“山”字系区域公共品牌集群做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拓展生态旅游新业态,将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科技赋能生态旅游产业,加快生态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升级。
“全场景”构建,进一步健全生态旅游评价体系。完善生态旅游统计机制,开展GEP和旅游产业数据关联性分析。健全生态旅游发展保障机制,创新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加强“诗画浙江”品牌的整体推广。建立生态环境教育机制,在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全民生态旅游意识。
吴道涛常委代表农工党省委会发言:
完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畅通“两山”转化通道
深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加快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梳理形成全域生态资源资产目录清单,支持湖州、丽水两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人文景观等多要素整体配置路径,推进“土地+”“水域+”等资源资产用益物权组合供应。
健全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应用体系,推动生态开发科学化。研究制定省级VEP评估技术规范和VEP项目实施导则,建立全省统一的VEP项目库,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经营的VEP项目,积极拓展VEP应用场景。
构建生态产品认证交易体系,推动生态产品增值化。积极推进生态产品认证,打造浙江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扩大交易品类和市场规模,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纳入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和山海协作重点领域,加强跨区域生态产品供需对接。
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推动生态产业特色化。重点发展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模式。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农遗良品,推动生态产品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全产业链方向发展。适度发展半导体、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环境敏感型产业。
丁晓燕常委代表九三学社省委会发言: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坚持标准引领,强化治污法治保障。全面梳理评估现行法规标准政策,开展废动力电池等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研究,以标准倒逼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结构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存量项目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低碳转型。布局清洁能源,有序推进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公转水”“公转铁”,加快“航运浙江”建设。
坚持系统施策,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和城镇老旧污水管网更新,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固废回收利用处置体系,制订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坚持数字赋能,提升污染治理效能。迭代升级美丽浙江数字场景,健全“天空地海”监测监控网络,综合运用AI模型等监管手段,构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模式。
坚持多方协同,合力推进污染防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共保联治工作机制,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鼓励科研院所致力于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李上葵委员:
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四个凝聚”
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在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做好“四个凝聚”。把加强生态文明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两山”理念共识作为中心环节,通过委员读书、理论学习、政治培训等深入学习,不断提升各类履职平台凝聚共识质效,让生态文明成为时代发展的新风尚。
坚持服务大局建诤言,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协商议政上做好“四个凝聚”。持续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制度创新、生态文明传播等主题,开展深度协商互动,以协成事、以商求同。
坚持守正创新提质效,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民主监督力度上做好“四个凝聚”。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优势,丰富监督形式、健全监督机制、提升监督实效,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宗旨要求上做好“四个凝聚”。进一步发挥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创新工作载体、擦亮工作品牌,在助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中更好彰显政协智慧、发好政协声音、贡献政协力量。
徐燕峰常委代表民盟省委会发言:
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法治保障,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法律体系。坚持系统治理,开展山水工程地方立法。坚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山水工程实施细则。坚持科学施策,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和政策协同。
健全责任体系,完善政府职能协同机制。加强部门统筹,联动解决关键问题。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全面覆盖、层次清晰的责任分配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相应反馈和激励机制。
强化政策引导,拓宽多方资金投入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和自我造血的可持续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激励政策支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集中连片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政策创新路径。
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健全监测网络,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监测全覆盖。加强监测评估,构建适用于全省各地的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生态成效监测评估体系。强化数字赋能,实现全省域环境监测信息及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的共建共享。
刘毅常委代表民进省委会发言: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
完善政策机制,突破改革堵点。完善碳双控制度机制,建立科学精准的双控目标动态分解与考核评估衔接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生态资源能度量、可交易。梯度培育零碳园区试点,推动园区绿色转型。
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源头供给。加强前沿技术源头攻关,布局新型光伏材料等前沿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瓶颈。贯通技术转化中试通道,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建立规模化应用牵引生态,打造“政产学研金介用”融合的创新应用场景。
推动绿色发展,纾解转型压力。深化传统产业绿色再造,打造数字化、绿色化的低碳产业集群。加速新兴产业生态培育,力争在若干细分领域形成全球技术引领的绿色产业集群。突破新兴固废高值利用,构建全域覆盖、智能高效的“互联网+”高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构建数字底座,破除信息壁垒。升级省级“双碳”数智平台,强化多源数据实时归集、智能校核与深度挖掘。深化重点领域智慧控碳场景,实现降碳与增效双赢。创新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充分释放数据赋能乘数效应。
方军常委代表致公党省委会发言:
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优化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健全“多规合一”的规划路径。传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生态空间的用途管控。衔接落实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促进编、审、用、管相协同。协调衔接“十五五”发展规划,实现生态底线不突破、生态空间有优化、生态项目有保障。
深化共同富裕的规划模式。推动城乡融合内容迭代,激活存量闲置土地,更好落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化乡村规划体系建设,开展乡村共富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加强三产融合用地保障,发展生态型服务业和现代高效林业,增加全域碳汇,形成高价值生态产品。
建立刚弹相济的规划体系。对于有生态转化潜力、具备新增发展空间、资金筹备成熟的区域,按需编制详细规划,推动详细规划由控制型向治理型转变。强化数智赋能的规划监督机制,构建覆盖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的详细规划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机制,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治理”转型。
陶骏常委代表台盟省委会发言: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
以轻资产撬动生态变现
构建生态产品差异化开发体系,小微干预修复生态基底。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负面清单,强化清单管控。加强动态管理,定期更新负面清单内容。注重特色开发,推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创新“生态+”消费场景重构模式,数字赋能提升多维价值。创新全方位消费场景,提升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构建数字化营销矩阵,提高生态产品的曝光度和营销有效性,提高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完善生态产品共富促进机制,构建多元共建共享格局。提升关键环节的集体参与度,推广“村集体持股+企业运营+村民分红”模式。保障科学合理的村民分红权,保障村民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过程中的持续收益,激发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打造本土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升生态变现运营能力。开发涵盖生态知识科普、服务标准等实用模块的生态产品运营课程,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探索技能入股机制,让群众成为轻资产模式的“技术股东”和“运营主人”,为生态变现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