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台州府城墙砖录》:破解砖头上的文字密码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04版: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彭连生

  金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献载体,拓片又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附在各种碑文、摩崖或器皿、砖铭、木刻之上,将其文字或图纹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因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许多已散失或销毁的金石文字,因有拓片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文字内容及本来面目。

  台州府城墙上的铭文砖历经千年,经宋至民国时期,历代累修,至今有很多铭文砖已不存人世,或毁或失,存世的也多剥泐漫漶。而捶拓技法产物之拓本却能将其原始面貌完整地保存下来。

  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发现宋代铭文砖的情景。接着,我又陆续发现了更多宋、明、清、民国各历史时期的大小不一、字体各异的铭文砖,还在城区街巷里弄发现一部分铭文城砖。那么如何留住这些印记?从历史和现代存史考虑,当前最好的办法,是用捶拓技法,从城墙上拓,用留存的拓片来保存这一历史文化。而从城墙上捶拓来的铭文砖拓片真实地保存了城墙史上的文字资料和各种书法艺术,也保存了千年城墙修筑的历史文化。

  拓印下来的拓片,从台州府城墙历史而言,提供了大量史书未载的资料;从研究城墙修筑营造史而论,展示了明确纪年时间;从研究文字和书法的角度而讲,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今在靖越门至朝天门段城墙上尚存大量铭文砖,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这些带有各种文字的铭文城砖,也会在年复一年的时空中不断风化,致使铭文模糊或消失。

  随着台州府城墙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展开,我所在的临海市文保所开始着手对台州府城墙的墙体铭文砖进行系统调查并开展传拓工作。从2014年2月至今,十年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去城墙搜寻,走访巷弄,找寻城砖铭文,从古城的下桥街到朝天门段,还特邀业余文保员们协助开展地毯式搜寻,一段段、一块块仔细打量,发现一块拍照一块,上纸拓印一块,测量一块。随着搜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城墙上至今还存有不少铭文砖,铭文砖有阴刻,也有阳文,城砖历经年久风吹雨淋,大部分有些风化,但部分还清晰可鉴。通过不断深入的调查,我们收集积累了各种铭文砖资料和影像照片,为使这些拓印下来的铭文拓片积少成多,留住印记,特将这些资料汇整成集入册。

  《台州府城墙砖录》一书填补了台州府城墙历史中的一页空白,是层层叠叠的城砖铭文的缩影,是城墙历史的记忆。此次结集,以存真的角度将每块铭文砖捶拓下来,使后来者一睹城砖铭文的印记。同时此书兼顾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书法艺术及工艺特点,从空间、时间两个纵横维度大大扩充了临海金石文化的内涵。也可以说,这是适应新时代之需的一部记录文化遗产的史册。在申遗的过程中,铭文砖及拓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文物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同时也是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份珍贵的文献史料档案,为城墙研究者提供更重要的历史信息。

  城墙从北宋庆历五年(1045)开始砖石包砌,后屡经修缮,直到清同治十年(1871)11月最后一次大修。至民国时期,台州府城墙已失防御作用,自此日益颓败,残缺凋零,1993年至1999年才得以修缮恢复雄姿。自2014年启动的专题调查中发现,部分城砖散存在城内各街巷一些民宅之中。城砖的年代最早为宋代,各朝的城砖,长短不一,厚薄各异,种类繁多,都是手工压模制成。台州府城墙靖越门至朝天门段城墙体还保存百余种明清时期模印铭文砖,据调查,其中有窑工8种、窑厂6种、吉语4种、产地12种、姓氏27种、纪年1种、纹式5种等各式模印砖,计有文字的百余种,历代修筑承传信息内涵丰富。

  上万块的手工制作城砖砖文,反映出政府组织民众参与城墙工程建筑时所建构的质量保障体系,砖铭上出现各种烧造工匠及督造监制官员的姓氏,把中国古代“物勒功名”制度即“质量追溯制”或“责任到人制”发展到成熟。同时也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官员、普通工匠姓名,是临海现存的一组规模最大、历史文化信息极高,并具备一定艺术价值的汉字书法模砖文群。

  这些铭文砖为进一步研究台州府城墙的建筑历史和地理沿革、军队设置、烧造地点以及文字演变等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台州府城墙承传着历代修缮的文化信息,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城墙修筑遗存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