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半”的朦胧美学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刘江龙

  近两载我笔耕不辍,陆续发表了一些“豆腐块”般的随笔。这些文字里记载的,不过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碎日常。然而,总有些较真的读者,几次三番追问:文中所述,究竟是真还是假?这看似简单的疑问,却引出了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话题——“半”。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半”这个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言语表达,还是行事风格,都透着婉转含蓄,忌讳直来直去。古人早就留下谆谆教诲:说话切忌说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做事也不能做绝,凡事要留有余地,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这种智慧,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待人接物的准则。

  就拿写作来说,我的这些随笔,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有些话不能说得太直白,总要保留几分朦胧,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就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之处更显韵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是半吞半吐,实则是给读者抛出一个谜题,让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正所谓“明人无须细讲,响鼓不用重锤”,既能考验读者的悟性,又能避免因理解偏差产生的误会,这何尝不是一种进退自如的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半”的艺术更是随处可见。明明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却又故作矜持,半遮半掩,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就连这情感中的微妙互动,也蕴含着“半”的哲学。

  言语交锋中,“半”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比起直白的批评指责,那些半贬半褒、半讽半讥的话语,往往更具杀伤力,也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绵里藏针的表达方式,既保全了对方的颜面,又传递了自己的态度,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些随笔里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其实答案早已藏在字里行间——半真半假。真实的生活经历,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提炼,融入了想象与感悟,最终化作笔下的文字。就像一幅精心调配的调色盘,真实与虚构交织,共同绘就了生活的斑斓画卷。这或许就是“半”的真谛:不追求绝对的真实,也不沉溺于虚幻的美好,在虚实之间,寻找最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半”,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它教会我们在满与缺之间找到平衡,在进与退之间把握分寸,在真与假之间领悟人生的真谛。正是这种含蓄朦胧的美,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几分韵味,也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