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天赋常被视作命运的馈赠,是稀缺之物,现实生活中,更多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扔在人堆里就找不着了。一个人如果天赋不够,还想成就一番事业,不断地重复练习便成了破局的关键。那些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会水滴石穿,绽放出不亚于天赋的艳丽;持续不断的重复,就是最生动的天赋原生态。
加拿大畅销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重复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那大概是每天练习三小时,风雨无阻,连续练十年的总量。葛拉威尔引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不论任何行业,当你具备基本技能后,最终能否出类拔萃,成为专家、权威、大师,只有一个因素最重要,那就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最低限度是一万小时。
郑钦文夺得巴黎奥运会女子网球冠军后,赞声四起,好评如潮,大家都说她有过人天赋,是天才型选手。她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天赋,不是天才型选手,而是通过一点点的累积,不断重复训练,才一步一步打到这个位置的。如果一定要说我有天赋,那就是我对网球的无比热爱和训练的重复次数。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是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在一次演出后很愤怒地表示:那些记者竟然说我是天才,好像我不费劲儿就能成功,这是对我的侮辱!我37年里每天练习14个小时,他们居然没看见。算起来,一天14个小时,一年就是5000多个小时,37年就是18万个小时,这个数字确实很惊人,能重复到这个程度,不是天才也成了天才。
推而广之,那些在方方面面大放异彩的天才,都曾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寂寞枯燥周而复始的工作中默默地坚持着,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卧薪尝胆,然后才有了一鸣惊人的辉煌、技压群雄的骄傲。平心而论,这样的重复当然很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情趣”与“幸福指数”,远不如泡吧、拼酒、“斗地主”、“修长城”来得轻松愉快。但既然选择了热爱的事业,如果想脱颖而出,实现人生价值,也只有这条不断重复的坚持不懈之路可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古至今,不论任何领域任何天才的出现,都大体是从不断重复、长期坚持这个路子艰辛走来。用大文豪高尔基的话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说,只不过是一种对事业、对工作过盛的热爱而已。”正是因为这种“过盛的热爱”加上长年累月的不断重复,才有了科学天才牛顿,发明天才爱迪生,音乐天才贝多芬,文学天才巴尔扎克,军事天才拿破仑,书法天才王羲之,戏剧天才梅兰芳,跳水天才全红婵……
无数天才的奋斗史,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天才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啥叫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啥叫水滴石穿、千锤百炼。古今中外,不论在哪个领域,都是这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成就来自拼搏,特长来自重复。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能手;平凡的事坚持做,你就是专家。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成为人生赢家,达到应有的人生高度,别无他途,唯有不断重复,奋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