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林下何曾见一人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02版:国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大新

  唐代诗僧释灵澈是在元和四年(809)上的庐山,住锡于东林寺。当时的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与灵澈甚是投缘,结为好友。韦丹自幼从学于外公颜真卿,颇有文才。他二人篇什唱和,其乐融融。一次韦丹读了灵澈的新作《匡庐七咏》,玩赏之余,有感成一首《思归寄东林澈上人》,拿去给灵澈看,其诗云:“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记,五老岩前必共闻。”

  韦丹守江西,政绩是突出的。据《新唐书·韦丹传》载,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一日与大臣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宣宗于是命刻功于碑。这样一位勤勉于政事的地方大员,偶尔也会动一动归隐的念头,这便是人的复杂性吧。但这种动心,也就是读了灵澈诗的一时感念而已。灵澈对从政者是相当了解的,他先前与刘禹锡、柳宗元这些政治上有为的精英过从甚密。见到韦丹的《思归》,灵澈自然是理解的,于是他回赠了一首后来极为有名的《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对韦丹说:我现在是人老心闲,且习惯了麻衣草座,往往有官员觉得我这样恬淡的生活不错,还向往着东汉时的隐者子平,可是林下又有谁见过他们中一人的身影呢?依老僧之见,也就想一想、说一说罢了。然而,让灵澈难以预料的是,南宋孝宗时,出了一个鹿何先生,浙江临海人,从地方官做到了金部郎中,也是政绩突出。一日辞官,孝宗讶问缘由,鹿何却道是自己德难配位,要先做个样子,“欲以稍矫世之不知分者耳”。因取灵澈“林下何曾见一人”之句,自号为“见一先生”,回家筑“见一堂”息游其间。其事一时轰动朝野,此是后话。

  凡事总有例外,灵澈所言是一般情况,在唐代,士人中入世进取是居主流的价值观,非不得已是不甘空老山林的。

  灵澈的身世,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述之较详,说他本姓汤,生于浙江绍兴,好学,不肯为凡夫,辞父兄出家,字源澄,号灵澈。虽受经论,却心喜篇章。从越客严维学诗。严维也是绍兴人,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至德二年(757),崔涣为江淮宣谕选补使,奉旨往江南收揽人才,严维入选,因家贫亲老,不能远行,就近授了诸暨尉,时已年届中年。他在给刘长卿的诗中有句:“中年从一尉,自笑此身非。”与灵一上人为友,后入朝为金吾卫长、秘书郎等职。《唐才子传》称他诗情雅重,得魏晋之风。在严维的指点下,灵澈渐有诗名。后来到了吴兴,灵澈与前辈诗僧皎然交流,皎然写信向侍郎包佶盛赞灵澈,包佶将灵澈的诗推荐给另一位侍郎李纾。包、李二人时为文坛盟主,得此二位褒奖,灵澈声名鹊起。此后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风仪雅甚。贞元中游京师,广结诗人。灵澈因与刘禹锡、柳宗元为好友,刘、柳二人遭贬,有人造流言诬罪灵澈,他被朝廷徙于汀州,遇大赦东归,这才上了庐山,得与韦丹交游。元和十一年(816)灵澈死于宣州,享年71岁,被门人迎回绍兴,建塔于天柱峰下。在《澈上人文集纪》中,刘禹锡有一段谈诗僧的话,说:“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昼公后澈公承之。”皎然字清昼,人尊称其为昼公;灵一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僧,护国稍后于他,卒于大历年间;清江也是绍兴人,《因话录》“江南多名僧”一条载:“贞元、元和以来,越州有清江、清画,婺州有乾俊、乾辅,时谓之会稽二清,东阳二乾。”法振是大历、贞元间诗僧。

  灵澈性好游历,不喜定居一地,天目、四明、衡、湘诸名山都曾驻锡,又性巧逸,在沃洲寺时,取桐叶剪刻成莲花漏,置盆水上,穿细孔漏水,过半则沉,每昼夜十二沉。灵澈此法得于庐山,当年慧远因山中不知更漏,制以计时,十分精确。桐叶莲花漏至北宋时还有人使用。

  灵澈诗据其门人称有《酬唱集》十卷,南宋时已不传,《全唐诗》编入他的诗仅16首及残句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