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
晚清印坛四大家之一的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以书入印,运刀如笔,不蹈故常,锐意创新,开启文人流派篆刻的近代之门,印风影响深远。其遗作“逃禅煮石之间”朱文印,堪称经典之作。
关于印文“逃禅”“煮石”之含义,印坛存有二解:
其一,作字面解释,“逃禅”即是逃遁入禅,为佛教禅宗的修炼行为;“煮石”为“煮白石”的简称,典出晋人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烧煮白石为粮,言指道教修炼方法。印文所谓“逃禅煮石之间”,乃是失意文人看破红尘的说辞,悠游于佛道之间,摒弃浮华,遁世离俗,进入自在忘求的空灵境界。
其二,“逃禅”“煮石”,实乃两个人物的称号,南宋画家扬无咎号“逃禅老人”,元代画家王冕号“煮石山农”。两位皆擅画梅,所画之梅风神绰约,别具情致;印文言指印章主人画梅,笔意在“逃禅老人”与“煮石山农”之间,各有所取,且自成格调。
吴熙载此印,石缺一角,边款残存“……兄画梅……奉贻,熙载”字样,丢失了印章主人的信息。这位画梅之“兄”,何许人也?印坛也存在“刻赠汪鋆”和“刻赠姚正镛”新旧两说。
旧说认为,印章主人为汪鋆。汪鋆(1816~1883),字研山、砚山,号仰泉,自署汪十三,江苏仪征人;工诗,兼通金石之学,擅画山水花卉,兼能写真,尤喜画梅;遗作有《梅花图》《百梅集》等。关于汪鋆与吴熙载的交往,其《扬州画苑录》记载:“鋆乱后师事之,终日晤于泰州姚氏迟云山馆。”咸丰太平军战乱期间,汪鋆避难,与吴熙载同寓泰州,结识于姚正镛府中,从吴熙载研习金石书画,二人既是仪征同乡,又添一层师生关系,故情投意合,过从亲密。这一时期,吴熙载为汪鋆刻过50余方用印。
新说认为,印章主人是姚正镛。姚正镛(1811~?),字仲海、仲声,号转篷吟馆、槐庐、渤海外史,辽宁盖平人;官户部郎中,为泰州首富。据史料记载,其“治金石,嗜收藏,书法六朝,画工山水、花鸟,写梅饶有古致”,有《梅花团扇》等作品传世。姚氏官位有政绩,艺坛有名声,且对自己有容身解困之恩,故赢得吴熙载赏识敬重。吴熙载寄寓泰州10年间,为姚正镛刻印多达120余方,姚氏自辑有《槐庐印谱》一部。
论年龄,汪鋆小吴熙载17岁,姚正镛小吴熙载12岁,按一般常理来说,吴熙载称谁为“兄”,似乎都不合适。然而,出于恭敬某人的地位或人品,在称呼上降低自己的身份,这在生活中也是常有之事。考察吴熙载为姚正镛所刻印章,边款多有称“兄”“仁兄”“仲海兄”之例;而检索吴熙载为汪鋆治印署款,或称其姓名,或谓其字号,未见一例称“兄”者。由此可以推定,“逃禅煮石之间”一印,是吴熙载为姚正镛所治,应是借“逃禅老人”和“煮石山农”之号,喻指姚正镛画梅作风的一方闲章。
吴熙载这方“逃禅煮石之间”印作,真乃大家手笔:印文配自家典型小篆,飘逸舒展,圆劲流美,笔画法度严谨;字法与章法巧然谋划,浑融一体,譬如“逃”“禅”“之”三字九条曲线的呼应,以及“禅”“石”“之”三字的虚实顾盼,强调乃师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审美理念,深获展蹙穿插之妙理,血脉停匀,气息流动,具有荡气回肠的律动之感;让翁尤善用刀,运使角、刃、背三面,腕虚指实,浅削轻披,刻出圆转流走的线条,苍劲厚朴,尽显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