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年
在明清时期,中药业十分繁荣兴旺,遗存下来的各式捣药铜盅承载着医者匠心与生命智慧,亦是中医药文明演进的物证。
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中“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描绘了玉兔在月宫制作仙药的场景。在中医药发展史中,捣药始终是中医药炮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这件捣药铜盅,呈缸状,上大下小,高约10厘米,还配有一根长17厘米的铜制捣药杵。铜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通体呈现柔和的金黄色,为清代后期制造,质地是黄铜,底下有“大清同治年造”六字阳文篆书款。因带官款的药盅较少,显得更加珍贵。
捣药盅,最早以地臼和木杵的形式出现,《周易》有“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记载,道出了最初形态为“木杵地臼”。不同年代的药盅材质也不同,有石、铁、铜、木等。
捣药铜盅的形制和配件大同小异,有的药杵是木制镶5厘米长的铜头,有的捣药盅刻有诗文。在古代“药材粉碎机”还未发明的时候,要把药材捣烂成末,就必须先将其放进铜盅里,靠人工用药杵慢慢把药材捣烂成末,然后才能生产膏、丹、丸、散等成药。
一些药物需要用药臼,逢壳必捣,逢子必破。干枣、莲子、乌梅仁、决明子、青葙子、蔓荆子等都要劈破研碎;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根茎类中药也需要捣碎入药,才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可见杵臼是传统中医的重要器械,更是“药食同源”的可靠物证。
入清以来,店铺和品种俱增,膏、丹、丸、散、茶、油等成药品种备受欢迎。全国的成药店铺有多少,品种有多少,就难以统计了,现在知道的较为著名的有“十香止痛丸”“抱龙丸”“保婴丹”“七厘散”“跌打膏药”“跌打风湿药酒”等。
明清时的成药业繁荣兴旺,店铺众多,但由于年代久远,盛衰兴替在所难免,以致大部分的店铺目前已无迹可寻,而且由于多种原因,即使是有迹可寻的店铺,现在遗留下来的实物也不多。这类捣药铜盅,无论是对古代的冶铸,还是中成药业的发展,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