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讯 从精神层面重塑乡土认同,从经济层面激活产业潜能,从治理层面凝聚社会共识……文化之于乡村振兴,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衢州市政协委员周巧萍、余继民提案呼吁,进一步抓好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传承、保护、利用等,切实以文化之笔绘就三衢大地乡村振兴新图景。
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的衢州市,乡村文化积淀深厚、内涵深刻,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共9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共28个,国家级非遗12项,省级非遗86项。近年来,衢州聚焦“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积极探索,着力构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乡村文化产品更多元、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但当前也在资源挖掘、产业创新、动力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存有不足。
提案认为,要聚焦“塑形”,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深入掌握乡村历史、自然条件、经济人文情况,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和现代等多重关系,立足实际推进打造“一镇一貌”“一村一品”的乡村格局。
提案提出,紧扣“赋能”增强乡村自身造血能力。建好用好乡风民俗展示馆、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基层文化阵地,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盘活利用乡村闲置资源,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持续放大农耕文化、农事民俗、农家小吃等乡土资源的文化价值,促进乡土资源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要素下沉,鼓励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发推出更多金融产品,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并支持引导投资机构参与乡村文旅项目。
“以‘聚力’激发乡村发展动能。”提案呼吁,汇聚匠人、创客等各方力量,迸发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劲人才活力。在匠人作用发挥上,充分挖掘匠人匠艺,保护传承利用好乡村非遗和传统技艺,推动更多工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在创客队伍发展上,培育一批知村情、懂行情的本土乡村CEO,以市场化逻辑、专业化经营提升乡村文化空间品质,并探索构建乡村CEO主导的运营机制,推动乡村文旅经营管理更规范、更科学、更高效。
此外,提案还就数字赋能、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当好“店小二”、村集体当好“大股东”、市场主体当好“运营师”,综合应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绘制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推送和个性化营销,探索打造集产、学、研、展、销“五位一体”的数字化乡村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 何于盛
通讯员 祝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