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老”是与“新”相对的一个语素,一般意义上代表着陈旧和过去,前缀“老”字的称谓又往往蕴含着一种尊敬的语义,对“过去式”而又世代传承着的文化,我们又总是尊称为“传统文化”。
这里的“老工艺”,就是对传统工艺的尊称,是指人类根据生产、生活文化活动、审美的需要,用双手创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相关道具和艺术品的世代传承的技艺。
这种技艺,有着手工劳作技能和手工艺两个层面的内涵。手工劳作技能,即是一种造物实践的技能,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用手工或者凭借人工创造的辅助工具及自身或上辈人积累的劳动经验进行生产、创造和再创造,这种技能,属广义的“工艺”范畴,如锔瓷、砖瓦制作、箍桶等技艺;其二是现当代所称的“工艺”,即凭借熟练的技能、独到的匠心和艺术创造力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式的创造,如点色剪纸、矾塑、木雕、戏曲盔头等。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艺”字所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技艺,还是有着艺术创作的特征。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类祖祖辈辈辛勤劳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既有世代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又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发展;既洋溢着陈酿般的芳香,又总是闪烁着时代的光彩。这种技艺是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人类战胜强大和困难,是一种精神,总是生生不息、永不泯灭,给人以力量,其魅力在于开天辟地般的创造和手工制作的精巧,所以,人们总是以“天工开物”“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等优美的词语来赞誉其高超境界和神奇魅力。
温州市是闻名遐迩的“百工之乡”。苍南县地处温州最南端,兼具山海之利,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苍南人民,在开山辟地和闯海创业的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留下了形式多样、项目众多的老工艺,造船建埠、开窑烧瓷、编织印染、漆器制作、佛像塑造、建筑雕刻等传统工艺无不在温州百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影响着周边地区。其中,夹缬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矾塑点色剪纸、夹纻漆器制作技艺、畲族刺绣、戏剧盔头制作技艺等工艺类项目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老工艺弥足珍贵,如颗颗饱满的珍珠,璀璨夺目,闪耀着苍南人民智慧的光芒。
在农耕时代,这些老工艺是人类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艺术创造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人类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属于人类独有的技艺,技艺帮助人类创造工具、征服自然、开拓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又再创造崭新的技艺,循环往复,崭新的技艺又在逐步走向衰老的过程中孵化出更新的技艺,帮助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创造过程中,以手工为主要劳动方式的农耕时代,逐步迈向了大工业生产时代,并阔步走向了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老工艺在新时代的滚滚浪潮中逐渐式微,甚至佚失,令人扼腕,今人痛惜。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当下,苍南县政协文史委编纂《苍南老工艺》,旨在宣传和弘扬苍南老工艺的独特魅力和多姿多彩的苍南地城文化,弘扬苍南人民奋斗不息的创造精神,唤起人们对老工艺的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全面推进老工艺及其他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富有苍南地域特色的老工艺,是融合在我们血脉之中的“乡愁”,是苍南文化的地标和魅力所在,其所蕴含的创新创造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深入研究我们祖辈留给我们的老工艺,大力推进老工艺及其他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老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振兴发展。
保护老工艺,留住指尖上的绝活,留住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富有苍南特色的地域文化,必将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