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炳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跟我讲了一件事:孩子生病了,开了副中药,可喂药时,孩子嫌药苦,挣扎着不愿喝。他就与家人合力,软硬兼施,勉强灌下半碗。谁知不一会,汤药就连同饭食全吐了出来。接连让孩子喝了两次皆如此。然后他尝试在功效相似的草药中,剔除味苦的,选择淡味或味甘的。新的药方煎煮好后,孩子竟然毫不抗拒,平静地喝下了。他说,自此以后,开药方开始注重口感,尤其是面对患者是孩童时,在对症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口感较好的。
朋友讲的这件事,让我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新的思考。良药不苦更易于被病人接受,同样,劝诫人的忠言能尽量做到不刺耳,不也让被劝者更乐于听取吗?尤其是工作中劝谏的话,有什么错误,你要劝谏,如果一上来就直击要害,不给面子,恐怕效果不会好。
这方面,古人就很聪明。谷那律,贞观中为谏议大夫,永徽中,尝从猎,途中遇雨。高宗问:“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不漏也。”(《唐语林》)谷那律“以瓦为之”的对答,颇见机智与胆识。油衣不漏,需以瓦覆,但覆瓦何以行走?更谈何骑马打猎?此话的潜台词是:若要油衣不漏,就别出来打猎。皇帝打猎属于娱乐活动,极易劳民伤财,万一沉迷于此,难免玩物丧志。但如何劝谏,如果谷那律直接说皇帝打猎糟蹋百姓钱财,是劳民之举,势必惹怒皇上,搞不好脑袋搬家不说,还可能诛灭九族。谷那律从油衣不漏说起,有这个前奏曲,皇帝听起来就顺耳些,就乐于接受了。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便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人们纷纷劝阻。田婴下令任何人也不得劝谏,再劝者,斩之!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若多一个字,宁肯杀头。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然后,回头就跑。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呀!”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你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渔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这鱼一旦被浪冲到沙滩上,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田婴听罢,深以为然道:“说得太好了。”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这位说客就是善用比喻引起田婴的好奇心,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劝谏成功。
人若有错,别人批评其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他改错,若言语过激,别人往往难以接受,甚至顶起牛来。尤其是下属对领导的批评,自古以来,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从谏如流的领导者毕竟不多,劝谏者若不讲究方式方法,直言不讳,让人下不了台,不仅难以达到劝谏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
聪明的人越来越发现“甘草”和“糖衣”的作用,便把“甘草”和“糖衣”由药品引到社会学领域。提批评意见时,讲究一点策略,苦药裹一层“糖衣”、放一点“甘草”,效果可能要好得多。像大家熟知的邹忌讽谏齐王、墨子止楚攻宋、触龙规劝太后……都是用循循善诱的顺耳之言劝谏成功的范例。
忠言不见得都要逆耳,批评者讲究点方式方法,顺耳之言更能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