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小暑习俗多美食

日期:07-08
字号:
版面:02版:国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钱续坤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关于节气小暑的诗。《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即为“小热”,表明此时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小暑时节的习俗特别多,较为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习俗多与美食有关。

  在我国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在南方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主要是品尝新米,人们将刚刚收割的稻谷碾成米粒后,做好饭食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也有人将新碾的稻米磨成细粉,制成各种米粑、发糕等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祈愿。《醉花阴·小暑尝新米》为此赞曰:“弹奏夏弦炎暑小,十里丰登稻。白粒淡胭红,紫谷乌粳,争显容颜俏。赏新米饭多奇巧,香溢千家灶。蒸煮煲焖烧,腊炒焗浇,胜做神仙好。”而在北方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传统:小暑过后开始进入“三伏”时节,伏日里人们的食欲大多不振,往往显得比平常要消瘦许多,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苦夏”,而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并且饺子的外形颇似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所以小暑吃头伏饺子象征福气满满。此外,有些地方还将“吃新”谐音为“吃辛”,即把所有的辛苦全都吃下去,期盼少受劳顿,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好。

  小暑吃面的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魏氏春秋》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小暑吃“伏面”在唐宋时期更为盛行,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泻、实大肠。”南方地区虽不产小麦,但是鲜面条种类多,如红汤面、干炒面、鸡丝面、三鲜面、过路面及香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地区则多为炝锅面和杂酱面。

  “小扇,轻衫,天涯远;新藕,白茶,瓜果甜”,小暑吃藕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在南北朝时期,莲藕的种植就已相当普遍,因其性甘平、有散热祛瘀的功效,老百姓或将其入药,或当作食材食用。《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莲藕生食生津、行淤、止渴除烦,开胃消食;熟食补虚、养心生血、开胃舒郁、止泻充饥。至于什么时间的莲藕最为鲜嫩美味,《本草纲目·果部·莲藕》云:“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小暑前后的莲藕最为爽脆,简单炒熟,不加任何佐料食用,也藕香袭人、清甜可口。据说老南京人特喜欢在小暑时节用上好的莲藕灌上糯米放在锅中蒸煮,然后切成薄片,撒上桂花和蜂蜜,冰镇之后再来享用。

  与莲藕并称“小暑三宝”的还有黄鳝与绿豆芽,它们分别有着“玲珑腕”“赛人参”“如意菜”的美名。民间自古就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因为这个时候的黄鳝经过冬春的蓄养和复苏,最为肥美,是滋补功效最好的时段,低脂高蛋白,所含的鳝鱼素、维生素A和卵磷脂对人体更健康,所以小暑前后的一个月是品尝黄鳝的最佳时节。绿豆芽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会比原来增加很多,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经过重新组合后,比例更适合人体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绿豆芽的营养价值。绿豆芽热量低、水分足、膳食纤维含量高,有清热解毒、开胃消食的作用,故民间有“小暑吃三宝,秋冬无病扰”之说。

  饱餐了美食之后,防暑岂能少了汤茶?有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豆”。“三花”指金银花、菊花和百合花,“三叶”指荷叶、淡竹叶和薄荷叶,此“三花”“三叶”适合冲泡成茶,是消暑佳品。绿豆、赤小豆和黑豆被称为“夏季灭火器”,不仅清热除暑、健脾利湿,而且具有祛痘除痱的功效,此“三豆”宜煮汤。当然,如果配上西瓜、苦瓜和冬瓜这“三果”,那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