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南
在传统渔事中,罾鱼纯粹是大人们的事,因为渔罾体量大,又要放置到大河、大湖或江浦里,吃水量大,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从水底扳起它,小孩子就做不到了。
罾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式的,一种是流动性的。说是固定的罾,就是作业时,一般固定在淡水与海水之交的陡闸内外的河流或江浦里,罾网呈四方形,长宽各为两米,网的四只角各系有一根竹竿,再把四只竹竿的顶部用绳子扎在一起,但不捆死,能自由张开合拢,往下放时,网就张开;向上提时,竹竿合拢,渔网下垂。这种罾最为关键的部位是,四根竹竿的顶部又加扎一根较粗的毛竹竿,通到岸上固定在粗重的石头上。还有一条粗绳子也系在顶部,起网时,只要拉绳子就行。这是根据三角力学和杠杆原理制作的,我至今仍不知出于哪个年代、是何人发明的?但显然是渔民智慧的体现。
固定式的渔罾有自己独特的起网规律,那就是在潮水上涨至平潮的时候,开始拉罾,每次间隔10~15分钟。如网中捕到鱼,就用网兜捞上来倒进鱼篓里,接着又把罾放回原处,再过同样的时间把罾拉起来,反复进行,直至潮水退远了,才告一段落。
固定式的罾捕来的大多是喜欢生活在咸淡水里的鱼,如鲈鱼、鲥鱼、刀鲚和鳗鱼等,这是根据鱼的洄游习性而设置的。高潮位时,海水进入闸门向河流涌去,淡水里喜欢咸淡水的一些鱼,闻到咸腥味道,就拼命向海水游去。而海水中的一些鱼,除产卵在海里之外,原本就生活在淡水里,它们是沿着祖辈的足迹溯流而上的。
所以,即便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鱼也很难逃脱渔翁布下的天罗地网。
流动性的渔罾就简单了许多,它由两根竹竿弯曲对折成四个角,底部系上一张长宽各为一米五左右的渔网,顶部由绳子系牢固定,但没有可以拉动的绳子,而只有一根毛竹竿作为起网之用。这种渔罾家乡人也叫拗罾,理由是起网时要一只手压住竹竿的根部,另一手伸出一定的距离使劲往上扳,这个“扳”字,我们说“拗”,这种渔事,我们也叫拗鱼。拗罾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沿着河流的岸线自由走动使用。
因为扳不动渔罾,我小时候都是跟着父亲去罾鱼的。父亲罾鱼的时候,先选择堤岸向内凹进长有水草的水域,在水草旁边的水面上洒下一小把米粒,然后将渔罾慢慢地放置到河底。而人则一声不响地站在河滩上静静等候,当看到渔罾内有鱼泡串出来时,才用力地将渔罾扳出水面。如果有鱼,在渔罾即将离开水面时,鱼会乱蹦乱跳。这时需要眼快手紧,渔罾要随鱼跳动的方向迅速移动,否则,鱼跳进河里,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白白让人痛惜。
鱼捕到后,我会在旁边快速递上鱼篓,让父亲把它装进去。接着父亲又把渔罾放回原地,而我则仔细欣赏着这些战利品,心里美滋滋的。有时,河水太深了,父亲会渉进齐腰深的水里,这时的渔罾从头到脚一概看不见,只有那握在父亲手里的毛竹竿露出水面。此刻我睁大眼睛盯着那流动的河水,一会儿却觉得河水是静止的,而漂移的则是父亲和竹竿。这种错觉使我不敢下水,只能待在岸上静候父亲的差遣。
一个位置罾鱼久了,父亲会换一个地方,再换一个地方,直到月上树梢,才意犹未尽地上岸来。这时,我们也有五六斤的收获了。
使我高兴的是,罾鱼捕来的鱼,不光有鲫鱼,有时候会有几斤重的大鲤鱼,偶尔还有甲鱼,这可都是好吃和值钱的家伙。
虽然罾鱼我没有亲手做过,但跟随父亲罾鱼也是我孩提时一件很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