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南宋理宗朝的一年春天,台州城的市民一觉睡醒,忽然发现“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也就是说,台州城闹“钱荒”了,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一枚流通的铜钱。这是何故?原来,市面流通的钱都被日本商船收购走了。这些日本商船“先过温(州)、台(州)之境,摆泊海涯。富豪之民,公然与之交易。倭所酷好者铜钱而止,海上民户所贪嗜者,倭船多有珍奇,凡值一百贯文者,止可十贯文得之;凡值千贯文者,止可百贯文得之”(宋·包恢《敝帚稿略》)。日本人看中宋朝的铜钱,低价出售日货,大量回收铜钱,“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难怪台州一日之间发生“钱荒”。
其实,不仅日本“所酷好者铜钱而止”,许多国家都对宋钱趋之若鹜。因为宋朝铜钱制作精良、币值稳定,且这一时期经济发达,门户开放,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贸易。宋钱差不多成了这一贸易区的国际货币,有点接近今日美元的货币地位。交趾人跟宋人交易,“必以小平钱为约;而又下令其国,小平钱许入而不许出”(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爪哇国“胡椒萃聚,(中国)商舶利倍蓰之获,往往冒禁,潜载铜钱博换”(宋·赵汝适《诸蕃志》);“高丽地产铜,不知铸钱,中国所予钱,藏之府库,时出传玩而已(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今天在东非、印度、波斯湾等地,均有宋钱出土,一千年前,宋钱在这些地方是作为辅币使用的。
宋人说“缗钱原为中国财宝,而今四方蛮夷通用之”(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六),并不是夸张之词。那些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及地区,“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因此,宋朝时常发生“钱荒”,铜钱的大量外流,显然加剧了钱荒。
为禁止铜钱流入海外,宋政府立法规定,凡携带“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处死”,从者刺配远恶州,相关官员以失察坐罪。又规定与蕃商交易,不可使用铜钱,违者,二贯以上刺配。惩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民间走私铜钱出境的活动屡禁不止,因为宋钱对蕃货的购买力实在太坚挺了,“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以是为常也”(宋·包恢《敝帚稿略》)。
宋人对铜钱外泄很是苦恼,以致有人提议:干脆关闭贸易港,中断与外商的贸易,认为这才是彻底阻止铜钱外泄的“拔本塞源”之道。这当然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幸亏宋朝政府并没有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