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朱旭君
“科技先锋助救援”“大爱无疆守平安”……位于丽水经开区的容祺科技有限公司展陈室里,来自全国多地的感谢信和锦旗格外醒目。
“多亏丽水‘共享人才’机制架起的校企合作桥梁,我们得到了朱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公司总经理陈恳说,朱文耀教授带领师生团队,不仅攻克了应急救援系统响应难题,更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生态,这是公司高科技发展的宝贵财富。
时间回到2021年,容祺科技有限公司响应丽水“双招双引”战略落户经开区,却很快遭遇了人才困境。
“我们从总部调来20多位技术人员,没过多久就有人提出离开,这让研发工作一度停滞。”陈恳说,“找到一位既熟悉技术又了解本土科技生态和人才情况的专家,成为当务之急。”
转机来自丽水市创新推出的“共享人才”机制。通过市域“共享人才库”,朱文耀带领团队来到了容祺科技,一场以问题为导向的校企协同创新就此展开。
针对应急救援响应慢、精度低等痛点,朱文耀和团队扎根容祺科技3年,共同研发出应急救援指挥无人机系统平台,使消防救援响应时间平均缩短30%、精准度提升40%。
为使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金”,朱文耀积极推动更深层次的产学研融合。
在他的助力下,容祺科技与丽水学院共建博士创新工作站。2023年,该工作站获批“浙江省博士创新工作站”。以此为平台,联合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力量,孵化出特殊用途无人机、低空数字化应用场景导图等创新成果。
去年3月,在一次高空灭火任务中,容祺科技生产的无人机“小试牛刀”,高达8小时的续航能力及最大300公斤的负载能力,宛如消防战场上的“空中堡垒”,为灭火救灾行动提供了重要帮助。为此,消防救援部门专门寄来了感谢信和锦旗。
无独有偶,在去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119”消防宣传月活动中,容祺科技应邀带去的无人机,成为备受欢迎的应急救援“工具箱”。活动结束后,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飘然而至。
一封封感谢信,折射出容祺科技在工业无人机研发生产方面的领先技术,更映射出其抢抓低空经济风口,在山区应急救灾、林业监测等场景的巨大潜力。
“把课堂搬进车间,让论文写在生产线上”是朱文耀推动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
他创新教学模式,带领丽水学院的学生们深入生产一线,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紧密结合。
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斐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辛树林在容祺科技实习3个月后,因表现优异被选派至公司深圳总部深造。
辛树林说:“朱老师让我们提前接触了行业前沿,留在丽水,与学弟学妹们一起大干一番,是我努力的方向。”
目前,朱文耀团队已为容祺科技输送十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多人成长为研发骨干。
以此为缩影,“高校输送人才-企业锻炼成才-人才扎根山区-反哺产业发展”的“引才、育才、留才”良性循环,成为丽水经开区“以人才链强创新链、以创新链促产业链”的生动写照。
朱文耀主导的“高校基础研究-企业技术转化-产业应用推广”三级创新模式,已累计为容祺科技输送超百名技术人才。
作为丽水市政协委员、民盟丽水学院总支副主委,朱文耀将学术智慧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履职实践,积极为丽水低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在2024年丽水市政协全会上,他提交的关于低空经济的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朱文耀还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促成容祺科技与2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智能装备+数字孪生+场景应用”的立体化创新网络,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从实验室的精密算法到救灾现场的生命驰援,从大学讲台的理论传授到企业车间的技术攻坚,朱文耀以“科技报国”的初心,在浙西南的绿水青山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之桥。
当容祺科技的无人机蜂群如雁阵般掠过丽水的苍翠山峦,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山区产业腾飞的梦想,更是朱文耀以智慧与汗水写下的履职答卷。
委员名片
朱文耀,丽水市政协委员,民盟丽水学院总支副主委,丽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低空数字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