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赂孙
近日,享誉文博界的原创大展“唐诗之路”展,在新昌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35家文博机构200多件文物星聚于中国唐诗之路策源地。
在众多文物中有一件长沙窑是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名物,即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壶高18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9.6厘米。长沙望城铜官窑窑址出土。由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收藏,系友情借展,可谓跨越千山万水的文化走亲。
此执壶撇口,粗直颈,多棱短流,瓜棱腹,平底,通体施青釉,为唐代茶器中的经典。尤为珍贵的是,流下腹部褐彩书写有五言诗一首:“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舡(船)轻重,附信到扬州。”此诗写的是家人恳请船工捎信给远在扬州的亲人,表达殷殷挂念之情。“青鸟”代指信使,“五两”则是悬挂在船杆顶上的测风器,一般都用五两鸡毛做成。诗中所言捎信人并非想问船货轻重,而是深恐小船“载不动,许多愁”,担心能否载得动这满纸的思念?该诗既巧妙地表达了一种深厚的思念之情,又说明当时扬州是长沙窑的外销港口。
据专家考证,目前已知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歌约有130余首,其中既有名家文人诗和文学经典题材的创作诗,也有流行的世俗民歌。长沙窑工匠对诗歌的再创作,是一种更加通俗化的理解与阐释,寄托着社会民众的朴素情感,从“名家诗”书为“瓷上诗”,文人韵便也化作常人情了。这件长沙窑执壶上的诗文可堪称窑工“瓷上诗”的经典。
从另一个层面看,在瓷器这类日常商品上写诗,说明唐代社会各阶层都有欣赏诗歌、追求诗意生活的渴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原会长陈尚君教授认为:“长沙窑唐诗可以作为唐代民间最流行的诗歌选本来读。”这些诗文是唐代民众的情感意识与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借此我们得以窥见唐代鲜活而精彩的民间文学。
长沙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他们首创瓷器釉下多彩的工艺,开创了在瓷器上写诗文的先河,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且,历史上,扬州与长沙几乎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模式,长沙生产的长沙窑瓷器经由水路运往扬州,再通过扬州销往东南亚等地。1998年在南海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也发现了大量长沙窑瓷器。长沙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扬州是唐代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对外港口,也是水上唐诗之路的南北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