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咫尺之间显魅力

日期:07-01
字号:
版面:04版:鉴赏       上一篇    下一篇

  陈洪绶《水仙竹石图》

  □缪士毅

  夏天,扇子轻摇,凉风拂面,酷暑顿消。此时,倘若再品赏一下明朝著名画家陈洪绶的扇画,更平添几分雅趣。

  陈洪绶,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后自称老迟,又称悔迟等,浙江诸暨人。工诗擅画,所作人物、花鸟形象古拙、变形,富于装饰情趣,为明代著名绘画大家,与北方的崔子忠齐名,并称“南陈北崔”。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无愧于一代宗师。

  陈洪绶擅长扇画,在扇面这一相对有限的咫尺天地,尽情展示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留下了《人物图》《秋江泛艇图》《水仙竹石图》《林壑泉声图》等众多扇面画作。在明代晚期的扇画创作上,陈洪绶独树一帜的画风博得人们点赞,其题材广泛,涉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其创作方式多样,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等各擅胜场。尤其是在扇面人物、花鸟画方面另辟蹊径,其人物画糅合传统艺术与民间版画之长,追求高古格调和画面的装饰效果。同时,将这种装饰意趣巧妙地运用到其花鸟画的创作中,可谓匠心独运,别具风采。

  陈洪绶的扇画《水仙竹石图》,金笺墨色,纵16.5厘米,横52.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从扇面看,水仙、翠竹与山石相伴,组成园林小景。山石堆叠,嶙峋突兀,水仙茎叶扶疏,花朵盛放,自然入妙。竹枝从山石旁伸出,竹叶肥硕。纵观扇面,山石以侧锋勾线并作皴擦,笔力劲爽,以此衬托出水仙及竹的娇柔清幽之美。运笔用墨自如,尽显画家功底之深厚。

  在我国历史上,以扇面为载体作画,最早出现在纨扇上。三国时,画家杨修为曹操画扇,留下“误点成蝇”的趣话。在众多扇子种类中,折扇以开合自由,并可出入怀袖,便于携带和把玩,逐渐成为画家绘画的重要载体。在折扇上绘画,早在宋代时已出现。明代时,在折扇上绘画已蔚然成风,折扇扇面绘画也从此成为与立轴、手卷、册页等并列的绘画形制。陈洪绶就是明代在扇面上绘画的著名画家之一。

  在外形上,折扇上下边呈圆弧状、左右边向下内收,因此折扇画有别于画幅周正的卷轴册,呈现出独特的构图样式,一般采用随扇面底边设景布势的方式,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可能地展现出“化有限为无限”“小中见大”“精致而微”的绘画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