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不急于发表文章

日期:07-01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唐宝民

  前些天在一家论坛看到文友们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每月发表多少篇文章,才算得上是个成功的作者?这一问题使我联想到了两件事:一件是关于学者傅斯年的;另一件是关于学者陈垣的,这两件事,或许能对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有所启发。

  著名学者王叔岷是四川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那年秋天,他兴致勃勃地到研究所所在地的四川南溪县李庄报到,到达李庄后,他先拜见了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傅斯年问王叔岷:“你想研究什么课题?”王叔岷说:“《庄子》。”傅斯年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傅斯年的这句话说得王叔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按他的理解,多发表文章是自己实力的体现,为什么研究所要规定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也不敢和傅斯年争辩什么,只好按照傅斯年的要求去做,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研究《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岷,再回想初到研究所时傅斯年对自己提出的“进所三年不得撰文”的要求,忽然就明白了傅斯年的良苦用心,原来,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坐十年冷”,只有心无旁骛地潜心做学问,才能取得学术上的成就。

  目录版本学家牟润孙曾师从历史学家陈垣。陈垣先生经常在学术方面对牟润孙进行指导。据牟润孙回忆说,陈垣先生也不主张乱发表文章,陈先生说:“写学术文章,不可不力求慎重,对一个问题没有研究成熟,就拿出去发表,将来极可能有悔其少作之感。”“悔其少作”一词,语出汉代杨修的《答临淄侯笺》“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是指不满自己年轻时未成熟的作品;《明史·文苑传二·徐桢卿》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桢卿)既登第,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很多名家也曾提到过类似的感受,说是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文章,感觉写得太浅了,有些不好意思再拿出来让大家看,所以,在编辑出版的时候,往往就把这些不成熟的作品撤掉。鲁迅先生在《序言》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由此可见,随便发表文章,既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怀着谨慎的态度去写作、去发表文章,才是一个写作者务实精神的体现,因为决定一个人在文学上的成就的,从来就不是文章的数量,而是文章的质量。如果按照数量来决定的话,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当属乾隆皇帝了。乾隆酷爱写诗,一生写了数万首之多,但我们现在能记得他的哪首诗呢?别说一首,就连一句都没能流传下来。再看一下唐代的张若虚,张若虚流存于世的诗仅有两首,实在少得可怜。然而,他却是名副其实的伟大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上面讲的两个例子,都是指学术方面写作的,但对于其他写作,也不无参考价值。不随便发表文章,不盲目追求发表数量,其实就是一种沉下去的境界。面对一个浮躁的社会,只有拥有沉下去的境界,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因此而抵达生命的壮丽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