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近期整理旧资料,又和明朝焦竑所著《玉堂丛语》中《曹鼎不可》的小故事相遇:“曹鼎为泰和典史,因捕盗,获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动。辄以片纸书‘曹鼎不可’四字火之,已复书,火之。如是者数十次,终夕竟不及乱。”
我曾不止一次地玩味,胡乱打趣地联想:“曹鼎”这名字起得好!你看他,面对美色的诱惑,虽曾不能自持,心神不定,但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自己“拨乱反正”,像一只三足鼎立地不倒。
看起来,曹鼎不如柳下惠道德自律。可曹鼎这种在眼看就要犯错误的当口,尚能自尊自重、自警自励,其“终夕竟不及乱”的精神和作为,即便放在现在,不也十分难能可贵吗?
人有七情六欲。问题不在于是否碰到过挑逗、引诱或陷阱,关键在于眼看就要踏入淤泥、掉进陷阱,稍一疏忽,顷刻就栽跟头、铸成大错时,还能保有一丝理智和清醒,把控好自己,成全自己。
在这方面,“色”也罢,“财”也好,在二者面前,都有一个能否经得住考验的问题。而经受“考验”,外力是监控器、避雷针,内力才是稳压器、压舱石。
曾有一位党的高级干部说过,“腐败分子也不是从娘胎里一出生就坏”。
是的。不少人,小时候还是受到邻居大妈夸奖的好孩子,上中学、读大学时还是个好学生。但长大成人,开启人生大幕,被社会角角落落里的香风毒雾侵染,一开始还分得清是非界限,走得正,行得直,可慢慢地,羡慕大款,渴望富有。羡慕和渴望,又不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便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恶习,老想着吃“巧食”,发“不义之财”。所以,魂不守舍后,人生逐渐走下坡路。一些官员,官大了,位子高了,手中有权了,又不断有人请吃请喝,送钱送物,由于他没读过或根本就忘记了“曹鼎不可”的历史故事,于是乎,贪财,近色,不知收敛,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到头来,还抱怨家人没劝阻自己受贿纳贿,埋怨组织没早批评、帮助自己。岂不知,他们最后被绳之以法,哪里是家人没劝说、劝阻?哪里是组织上没提醒、忠告?全是他们把家人的劝说、组织的忠告,当成了耳旁风。直到家门口警车来了,从办公室被带走了,才涕泗滂沱,“连肠子也悔青了”。
古语有云:“山自重,不失之威峻;海自重,不失之雄浑;人自重,不失之尊严。”先秦哲学家关尹子在《九药》中写道:“能周小事,然后能成大事;能积小物,然后能成大物。”
“曹鼎不可”的历史小故事,让人捧读再三,仍觉得很有味道,富有现实意义。一个人,不论什么职业工种,都需要记住朱元璋的一位大臣说的那句“守法度者最快乐”的金玉良言。纵然为国家为社会没有大的作为和贡献,起码也得做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做到这一点,看似简单,实际上真正做到也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在不义之财面前,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送上门”的情色面前,即使没有柳下惠那种“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的定力,也不妨学学曹鼎的“笨”法子,写个纸条,反复告诉自己“XX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