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明
析汉字之“鲜”,一鱼一羊,鱼羊相伴;而鱼为南方之鲜,羊则为北国之鲜。喜鱼者,众矣!然“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被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特别是为官者,其所好一旦不加约束,即会成为祸端,甚至成为“腐媒”,而“贪好”者也往往没有好下场。
不信么?唐朝段成式著《酉阳杂俎》载:和州刘录事,大历年被免职后,情志不疏,饮食无节,“每日膏粱厚味,犹嗜鱼味”,每每索吃鲙鱼,称素喜吃且从未吃饱过。有人特意捕了百余斤鱼,众观刘录事吃鱼。刘吃了一盘又一盘。鱼属阴类,偏食自生痰湿,刘吃鱼中途被痰一时壅阻,痰闭心窍,直至神志不清,谵言妄语……看看,任上嗜厚味、下岗后仍贪吃无厌,每每索吃,竟至百余斤!终尝恶果。此,正合严复在《道学外传》中所言:“且穷奢极欲,衰将及之。”
一条鱼,亦可显泾渭之明:虽与刘录事同有此好,但贤能佳话,千古传颂——春秋时在鲁国为相的公孙仪,传“拒鱼”之典;汉代羊续于南阳一上任即将府丞之礼、当地名产鲤鱼悬置檐下,遂生“悬鱼太守”美名。令人们感佩的不仅是这些传颂至今的典故,更是透过这一条鱼,清晰表明主人公拒贿拒腐、简约生活的理念。
对此,公孙仪有一番自辩:我虽嗜鱼,但送鱼不拒,总有一天要丢相位,那时便再也吃不到鱼了。我坚拒此送,就能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公孙仪此论,令笔者思及老子《道德经》所言:“少则得,多则惑。”是的,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细水长流,少吃多甜,才能长久。让人不禁暗赞:以鱼为镜,遂生卓越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还有一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叹的是,这一警世名言相传已两千多年,也常见人写成条幅赠友,许多官家客厅也都有此悬挂。但,有几人咀嚼其内涵以自警呢?
“拒鱼”与“嗜鱼”的典故,实在可引为古今职场、官场之镜。
明太祖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看看,这“布衣皇帝”(朱元璋)同“拒鱼之相”(公孙仪)、“悬鱼太守”(羊续),其“生活经济学”的算盘都打得十二分精彩!
其实,现实中无论官员百姓,我们每个人头脑中也该有这样一笔“账”: 面对“一口井”,心静如止水,“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绝非分之想,靠自己勤奋工作自会获取不竭的“水量”。
以羊续之鱼亦刘录事之鱼为镜,这条鱼便可“活”几千年!它提示今朝愿为“公仆”之官员们,从始至终坚守“素心”,管住小节,抵御诱惑,严设防线,守好自己这口“井”,方为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