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炳
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名相、重要政治家,他认为“廉者,政之本也”,把“廉”当作为政的根本,从而形成了“廉政”一词。
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婴答道:“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意思是说,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它混浊之时,没有东西不被其污染;它清洁之时,没有东西不被其洗涤。一个人若能如清清流水那样洁净,则他的身边人受其洗涤,也能将污垢洗去,恢复清洁如初的状态。这是我国历史上有人对“廉政”一词最早的理解。
还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呢?”晏婴回答:“最大的忧患是社庙的老鼠。”并解释说:“社庙的墙壁是把许多木条连接在一起的,外面抹上泥土。老鼠喜欢到这种墙内寄居。人们设法消灭它们时,用火去熏,怕烧坏了木头;用水去灌,又怕毁坏了泥墙。因此,老鼠凭借这个原因,作威作福。国家也有社鼠,就是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朝中隐瞒善恶、蒙蔽君王;在外卖弄权势、欺压百姓。人们如果不杀他们,就会酿成祸患;如果要杀他们,人们会因为他们是国君的宠臣而无可奈何。”
晏婴为相时,齐国政治安定,百姓富足,而晏婴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平时吃的是普通糙米,很少吃肉;穿的是布衣鹿裘;住的是几代人住过的破旧老宅子;出行乘的是一匹劣马驾着的一辆破车。齐景公几次要给他送钱、送房、送车,都被他拒绝。他“退休”的时候,还坚持把自己为相的食邑俸禄交还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