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睦卿
感谢作者孙侃先生,以三年的辛勤劳作为我们献上了一部崭新的古城记——《梅城之变》。
《梅城之变》是一本为古城梅城立传的书。与众不同的是,这部著作没有止步于对严州古城梅城的历史性描述,而是将重点放在对这座古城近百年来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变迁上,为梅城的历史之变留下了一部可贵的“实录”。
严州是钱塘江中游的水运枢纽,是浙江传统的11个州府之一,从唐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开始,到1959年建德专区撤销为止,梅城一直是严州的州城,延续了1200多年,先后“接待”了谢灵运、刘长卿、杜牧、范仲淹、陆游等历代名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梅城的地位从昔日的州府降格为一个普通的乡镇,可谓一落千丈,历史遗迹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
改革开放给濒临绝境的古城带来了新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在内外民心的强烈呼吁声中,1993年,古老的梅城街头重新竖起了两座先贤牌坊:建德侯坊和思范坊,开启了古城恢复的先声。
2010年,借梅城防洪围坝建成40年大修之机,开始了围坝的提升改造工程,将原先的土坝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立面的现代化水坝。这次改造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元素,不仅恢复了传统的半朵梅花城城垛,而且打通并重建了澄清门、福运门和定川门三座沿江城门,古老的半朵梅花城再现于世,梅城父老奔走相告,含泪庆贺;同年,严州文化研究会顺势成立,从此,严州的历史文化有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2018年8月,省委主要领导对梅城美丽城镇建设作出批示;同年9月,杭州运河集团进驻梅城,总投资20亿元的严州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正式启动。2019年9月,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现场会在梅城举行……
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由严州文化研究会具体操作的严州文化整理研究工作顺利展开,短短几年就推出了《严州文化全书》《严州文献集成》《严州古今文丛》等30多种研究成果,为严州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文化保障。
《梅城之变》是一部由外地作家写梅城的书,从纪实的角度记录了新时代以来梅城的变迁,是历史的实录,也是严州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梅城之变》的问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其影响已经大大溢出了文学作品的范畴。
《梅城之变》详细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梅城日渐衰败到新世纪以来不断得到重视和保护的过程,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献,斑斑可数,凿凿可据,忠实记录了近百年来的变化过程,堪称一部“梅城之变”的大事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实地采访当地的干部、群众和建设者,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浓厚的口述史色彩。
《梅城之变》是一部报告文学,也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一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严州的著作。
相较于本地学者的研究,《梅城之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地学者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丰硕的、重要的,为严州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无须讳言的是,本地学人虽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却也难免有“身在庐山”而“不识真面目”的短板,往往因为久居其中而缺少新鲜感和灵敏度,重于回顾历史而缺乏时代感。
报告文学的体裁让作者出入于历史和当下之间,将梅城的定位与评价置于杭州“三江两岸”生态和风景带上,置于全省美丽城镇建设之中,着眼于打造成最具吸引力、最具感染力、最具底蕴力、最具互动力、最具安居力的“五最”古城,将重在“向后看”的历史研究向“向前看”的未来展望转变,为古老的梅城注入了新时代蓬勃的朝气,读来令人为之一振。
文史研究本来不是报告文学的“本职”,却因为作者扎实的调查功夫,在这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民居是梅城建筑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的动荡,梅城完整保留的民居建筑不多而且几易其主,原始资料稀缺难寻,写作难度很大,在写《严州古城梅城》的时候,我知难而退,未敢涉及。令人感动的是,这一块空白20年后由作者给补上了。
后历桥是古城街区三纵之中西纵通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也是横贯东西的玉带河上的重要桥梁,关于这座桥名的来历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中间的历字也有“历”“沥”“暦”三种不同的写法,虽然请教过许多乡贤前辈,查阅了多种史书方志,都找不到答案。现在,这个多年的悬案被作者借用一个民间传说给轻松地解决了。
严州的历史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厚的宝山,进入其中,必有收获。尘封已久的严州历史文化资源已经掀起了它的“红盖头”,向世人显露出巨大的魅力,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究和发掘严州,取得更大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