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关于“随感”的随感

日期:06-24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公炎

  罗曼·罗兰曾以深邃笔触洞见人生本质:“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随感,恰似这英雄主义在文学天地里的灵动诗篇——它于生活的幽微处敏锐捕捉真相,又以诗意的笔触将生命的热爱尽情铺陈。在当下这个信息如洪流奔涌、碎片如繁星纷扬的时代,随感这种看似零散的文体,实则成为我们抵御精神碎片化侵袭的坚固壁垒。那些如流星般划过心际的思想火花,终将在时光的熔炉中淬炼成照亮时代的精神星河。

  真正的随感,绝非思想的残羹冷炙、边角废料。古希腊哲人在时光长河中遗落的箴言片语、老庄思想里闪烁的睿智光芒、尼采笔下极具冲击力的哲思短章,无一不是有力地印证着,即便只是思想的碎片,亦可承载永恒的价值与光辉。这些文字宛如外科医生手中的柳叶刀,精准而果断地剖开现象的重重迷雾、层层表象,直抵存在的本质内核。鲁迅的《随感录》便深谙此道,那些如匕首般犀利的短章,既无情地刺破了“吃人”礼教的虚伪假面,又为新时代的诞生奏响了激昂的序曲。当代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将这种写作誉为“思想的紧急状态”,当真理如闪电般在脑海中突然闪现,我们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捕捉,而非坐等系统化的长篇大论在漫长的酝酿中姗姗来迟。

  回溯历史的长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之态,实则是魏晋名士在政治黑暗的重重压迫下,以沉默为武器进行的无声抗争。这种“欲辨已忘言”的随感传统,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界——那些关于茶事、戏曲的闲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记录的是一个王朝崩塌之际,文人坚守精神家园的执着与坚韧。明清小品文更是将随感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庭有枇杷树”作结,于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惊现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时光悠悠流转,随感的演变宛如一面明澈的明镜,清晰而生动地映射出社会的沧桑变迁。从毛笔在宣纸上肆意挥洒,到键盘在屏幕上轻快敲击,载体虽在不断更迭、日新月异,但人类对瞬间感悟的珍视之情,却如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醇厚,从未有过丝毫改变。今日我们重读梁启超的《饮冰室自由书》,依然能真切感受到那种“笔锋常带感情”的思想热度,它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跨越时空的界限,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这正是随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当代社交媒体的汹涌浪潮中,“碎片化写作”表面看似随感的异化与迷失,实则暗藏着新的可能与希望。当德国哲学家本雅明预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时,他或许未曾料到,一些社交媒体竟会成为新思想的试验场,各种新奇的观点在这里碰撞、交融。然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警惕,许多所谓的“爆款短文”徒具随感之形,却毫无思想之实——它们如同被注射了激素的果蔬,外表鲜艳饱满、诱人眼球,内里却寡淡无味、毫无营养。

  真正的现代随感,应如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出无限的宇宙,让读者在文字的迷宫中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探寻那无尽的奥秘。木心的《琼美卡随想录》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它将中西典故巧妙熔铸,如同将不同色彩的丝线编织成绚丽的锦缎,那些看似散漫的札记,实则是精心构筑的思维殿堂,每一处转折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要雕琢出有质感的随感,需细腻把控三个关键维度:思想的锐度当如精巧的瑞士军刀,于纷繁生活的表象间灵活游走,总能精准切入,直抵问题内核,恰似划破黑夜的闪电,瞬间照亮隐匿的真相;情感的浓度应似窖藏的陈年佳酿,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沉淀,愈发香醇馥郁,令人反复品味,余韵悠长,仿若山间潺潺溪流,轻柔润泽着我们的心田;文字的精度若精密的钟表齿轮,每一个字符都严丝合缝、精准咬合,共同编织出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宛如夜空中的珠宝,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法国作家加缪的《笔记本》便是此中典范,那些关于阳光与死亡的零散片段与深刻思考,历经岁月的雕琢与汇聚,最终熔铸成《西西弗神话》这般波澜壮阔的哲学长河,引领着我们在思想的浩瀚海洋中自在遨游,探寻无尽的智慧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