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政协“委员说·微协商”成果可感可及
日期:06-19
联谊报讯 早高峰“上班族”通勤时间缩短、校门口车辆通行效率提升、公交线路日均载客量增长……江山市广大群众出行更为便捷的背后,离不开市政协“委员说·微协商”的倾情助力。
近年来,江山坚持“大通道建设”与“微循环优化”,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道路硬件条件持续提升,广大群众可感可及。
今年初,市政协委员柴登祥、宋光太等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城区部分区域存在早晚高峰道路拥堵、停车难等问题,群众对打通城区交通梗阻期盼强烈。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市政协联合市住建局等部门单位开展专题调研,系统梳理道路规划、智慧交通、停车设施3大类12项具体情况,并以此次专题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在“委员说”平台的基础上,探索打造“委员说·微协商”。
在今年3月举行的首场“委员说·微协商”活动现场,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等紧扣交通领域的不足,开展深度协商,推动“问题清单”转化为“解题清单”。
市政协委员、红盾应急救援队队长叶祥飞建议,加强城北大桥与鹿溪路交叉路口等区域的交通信号灯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测分析车流量,制定更为科学的信号灯配时方案。市政协委员、星火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娟提出,立足景星路与东岳路交叉路口实际,合理设置公共交通设施。
聚焦“停车难”,市政协委员、骏驰纸制品公司总经理谢榕原呼吁,在重点区域周边合理规划设置临时停车区,优化停车场管理,提高停车位利用率,加强停车引导服务。
“延长江滨路西进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长度。”“增加分流区可容纳车辆数提高进口道交通承载力。”“优化信号灯管控时间。”……协商会后,相关部门单位合力制定方案,推进智慧交通升级、断头路贯通、停车设施扩容等项目。
随着一个个政协“金点子”不断落地,一个个交通“硬梗阻”被打通,群众出行更为安全便捷。
市政协已建立“打通城区交通梗阻”季度视察、民主评议等跟踪体系,持续助推协商成果转化落地,接下来,还将聚焦民生关键事、百姓心头事,探索构建“三维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协商形式、提升履职实效,助推城市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通讯员 叶溯义 毛恺
本报记者 何于盛 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