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丹青颂霞客 翰墨赋新章

日期:06-17
字号:
版面:04版:鉴赏       上一篇    下一篇

  吴建明《霞客曾游》

  □徐则辉

  丹青颂霞客,翰墨赋新章。近日,“丹青颂霞客——纪念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书画作品展”在杭州开展,用艺术的形式解读徐霞客探索精神及其在新时代的作用。

  书画的风格是作者的一张标签,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解读是作者最真实的反映。对书画家而言,徐霞客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如何将历史人物置于当下语境来表现,是一个挑战。吴建明的《霞客曾游》显然是本次展览中值得关注的作品。

  作者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出徐霞客丰富内涵,通过笔墨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他有意避开了图解式的平面表达,试着突破时空的制约走向先贤,走进400多年前的“万里遐征”。《霞客曾游》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方式去展现徐霞客在历史背景中的身影,他的一生虽然曾与无数的名山大川对视、对话,乃至融入其中,然而最直接的、最触手可及的或是一丛野草、一座庙宇、一棵树木、一脉清泉。作者即以这些极为平凡的事物,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和形态去建构这一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

  《霞客曾游》采用了前实后虚的构图方式呈现江南山水的常态,同时它又以上重下轻的倒置关系与之对应。它以褐色山体为主体,中间有一瀑布,自右向左斜切画面,在土石草丛间穿过,至底部形成溪流,平缓流出画外。由于处置得体,平和隽永之气扑面而来。作品的左下,画有四树,姿态各异,或耸立、或斜倚,或青葱、或干枯,穿插之势互有呼应。中部树林与房屋隐于山体与白云之间,明明灭灭,氤氲迷蒙,让观者有一种既亲近又有距离感的神秘气息,并起着虚实间的衔接和过渡作用。作者似在不经意间用笔墨很好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举重若轻之感。

  作品以青绿山水的方式展开,山体皴法有元人气韵,松动而不散漫,在结构上有较强塑造性。作为中国画的支撑,作者对线条有全面的把控力,他对山石、树木、流水等对象采用不同质的线条,丰富了整个画面,体现出了静中有静、动静相生的逻辑关系。天际的处理,尤有特到之处,他在湿润的纸上先施以重墨,待其干透,层层积染石青色,使其与山体、树木相对应,混沌中显厚重,深沉中见天机。另外,石青色往往使画面有一种神秘之感,使之生出思古之悠情,而右下的那群水禽则是当下的、鲜活的存在,这种古与今、诗意与当下的对比,已然超出画外,让观者与主题在另一维度得以邂逅和重合。

  作为一件主题性展览的作品,却没有主题性创作所固有的标识,这或许让人不解。《霞客曾游》将一位踏遍千山万水的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安放在一个平静闲逸的空间中,以“霞客曾游”的名义记录着这位探索者走过时的声音、情绪,还有他在树下徘徊、临泉沉吟、小憩品茗的身影。但画面中没有出现徐霞客其人,这种只见铺垫而不见主角的安排,无疑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让观者对这位“朝碧海而暮苍梧,睹青天而攀白日”的探索者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作者这种以退为进的迂回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了中国画与文学、戏剧、园林等在核心表达上的一致性,它让绘画作品由材料、技巧、理念上升到精神层面,将徐霞客的科学精神通过具象的山水、文字、数据引申到对生命的体悟、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在哲学层面的思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