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福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乡关何处》一文中回忆孩童时上山摘杨梅的情景:“上了山,爬在随便哪一棵杨梅树上边摘边吃。鲜红的果实碰也不会去碰,只挑那些红得发黑但又依然硬扎的果实,往嘴里一放,清甜微酸、挺韧可嚼,扪嘴啜足一口浓味便把核用力吐出,手上的一颗随即又按唇而入。”
野杨梅一般长在高山,不像现在人工栽种的大多生长在海拔较低的小山包上。记得儿时杨梅成熟的季节,我们几个小伙伴趁大人不注意,结队去石登坞摘杨梅。大家兴高采烈,那时候没有零食吃,只能自己去野地里找。没走到山脚,大家已经口舌生津,唾液在嘴巴里打转,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意思吧。
爬到半山腰,小伙伴们已精疲力尽,好不容易才看见几棵杨梅树,但这已经足够了。成熟的杨梅犹如一颗颗玛瑙镶嵌在绿叶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迷人的色彩。扁头会爬树,只见他猴子似地窜上树枝,摘了杨梅就往嘴里塞,我不会爬树,只能在树下干着急。“你不能光一个人吃呀!”我嗔怪道。
扁头随手丢了几个杨梅给我,我放入嘴里,稍一用力,唇齿间一股酸酸甜甜的汁水便弥漫开来。半天时间,我们每个人的背篓都装得满满的,大家打道回府,一路上,边哼着歌儿,边吃着杨梅,碰到熟人,不忘分一些给他们尝尝。
摘杨梅也是一门学问,成熟了的杨梅红里透紫,甚至是墨紫的,味道最甜;红色的杨梅往往是半熟的,味道甜中带酸。而且,阳山面的杨梅树更加茂盛,杨梅成熟得早,个头大,品质往往更优,味道也更好。
最烦的是雨天,树上的杨梅被雨一淋,味道就变淡了,加上连续下雨,杨梅容易腐烂变质。等到天晴我们再上山,看到满地的杨梅,只得望“杨”兴叹,心疼的心情难以言表。
摘杨梅也有危险的时候。“妈呀,有蛇!”一次,我们正全神贯注地摘着杨梅,小李子尖叫了一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条一米多长的菜籽花正吐着信子瞪着我们,吓得我们落荒而逃。
杨梅吃得多了,肚子发胀,一点也不想吃饭,最要命的是,牙齿发酸发麻,连豆腐都咬不动,只能囫囵吞枣,惹得母亲哈哈大笑。
杨梅可以制成杨梅酱,可以晒干储藏,当作零食;也可以浸酒,忙碌之余,喝上一口,回味无穷,疲乏顿时烟消云散。我家的厨柜里放着几坛杨梅酒,至今已有整整十年,但我一直舍不得喝,除非来了贵客才会打开。
杨梅,不仅口感好,更是一种文化。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杨梅的诗词和典故,南宋诗人陆游写有《六峰项里看采杨梅连日留山中》一诗:“绿阴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颔得骊珠。斜簪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摘千株。”该诗生动描绘了杨梅果熟时满山皆红,人们喜摘杨梅运送京城的盛况。
清代文学家李渔说过:“南方珍果,首及杨梅。”傍晚,我在小区里逛了一下,发现有四五棵杨梅快要成熟了,有的已经红艳,过几天就可品尝。我想,老家的野杨梅也快成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