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
以前穷,粮食不够吃,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便在过大年煮饭时,抓一把或几把谷子撒进米里,煮出来的饭,夹了很多谷子。吃饭时,长辈们就特意问:“谷子多不多?”回答当然是多。谷多了,自然代表了粮食多。这是老家过去年俗中的一个细节,至今记忆犹新。这朴素的愿望,当今已然达成。不过,实现这个愿望的不是“吉语”,而是那位立誓不让中国挨饿的袁隆平。
边吃边挑谷子,明摆着是给自己找罪受。对丰收的渴想,这美好的愿望,如果真能通过这种语言的双关能够实现,这点罪,又何足挂齿,何况米本来就是谷子碾出来的。
与主动放谷子进米来煮饭不同,有时米里也会不小心掉进些小石子。风车吹不掉,米筛筛不掉,最终混入米中,尤其是那些白色石子,跟饭一个颜色,混在米饭里,肉眼辨不出。吃饭时,那可就要小心,一不小心碜着牙不说,吃饭的好心情全给破坏了。软一点的被牙咬碎,满嘴的石碴子;硬点的,碜牙,或是崩牙。不管什么情况,饭里的石子,都不会被赋予粮食丰收的愿望。
不知石子混进米里做啥,对丰收的渴望?不可能。也没有更好、更高尚的理由展示给大家。会不会是想蹭下米的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米价并不昂贵,用米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会不会反倒降低了它石子珍贵的身份?要么就是不怀好意,像《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唐镜一样,跟着乡民进来看热闹的。看谁的热闹?当然是米。看它们被煮成饭、被人吃,然后石子就在一旁大放厥词,这些傻子,心甘情愿进到人类的饭碗里去,卑微的奴性。要学我,人类不但吃不了我,还让他们难受一下,我是石子,我骄傲。
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不是石子,我无法准确地知道石子混进米里的真实想法。
饭里的谷子和石子,似乎都不想让人好好吃饭,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谷子是没有去壳的米。再者,谷子明显,黄黄的壳,在米饭里特别显眼。煮过的谷子,轻轻一咬,里面的饭粒就蹦出来了,不会碜牙。
谷子那一层防备的外衣,不管以何种形式,如碾成米,或是发芽,努力再长出新的谷子,终究都会脱去。而石子则始终一无掩饰,它的存在,又何尝不是警示我们,吃饭要小心,小心碜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