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阳
2000多年前,韩国能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申不害居功至伟。
申不害,史上又称申子,以“术”著称,著有《申子》一书,为战国时期重要的法家创始人之一,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在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担任韩国丞相的15年间,他加强君主专制,限制贵族特权,稳定政局,使得韩国国力逐渐强盛。因此,他是韩国崛起的,除去韩昭侯之外的最为重要的人物。
就韩昭侯与申不害这对君臣来说,总体而言,他们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默契的,但两位君臣之间也曾发生过矛盾和冲突。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二》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可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很不高兴。韩昭侯对他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就是想治理好国家。现在我是批准你的私请来破坏你创设的法度呢,还是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绝你的私请呢?你曾经开导我要按功劳高低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到底该听哪种意见呢?”
申不害为什么请求韩昭侯让他的堂兄做个官?从他没有走正常程序,即根据功劳高低来封赏等级,而采取了“私请”——私下请求韩昭侯来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堂兄对他进行了“请托”,他抹不开面子。而他贵为丞相,韩昭侯最为得力的左臂右膀的特殊身份,大概也让他对于这样的“私请”的结果十分乐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满朝的文武中,多出一个两个,哪怕这一个两个没有多大的能耐,仅仅乎混一份俸禄,又有什么大碍?所以,在申不害的想象中,韩昭侯应该把这个人情卖给他。
然而,让申不害十分意外的是,他的“私请”却在韩昭侯这里吃了瘪,并且还无话可说:韩昭侯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拿申不害自己在他面前的“教诲”,即办事要讲法度、封赏奖掖要按功劳执行,把申不害的“私请”干而脆之地挡了回去:一方面你跟我是那样说的,另一方面你又要我这样做,“我将奚听乎”(我该听哪种意见呢)?不仅如此,你让我十分为难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你说的与做的自相矛盾则是更重要的方面——毫无疑问,韩昭侯也是个厉害角色,因为他没有以势压人,而是巧妙回击,既讲原则,又讲方法。
这一事件的结局非常耐人寻味:被韩昭侯委婉而严厉地批评后,申不害离开了自己正式的居室,另居别处——此举或许是向韩昭侯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了被罢相的思想准备。并向韩昭侯请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他的话虽不多,但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申不害强烈的自我反省的意识,也看到了他之所以选择韩昭侯愿意为其效劳的原因。而有这样的君臣,韩国的崛起,不是必然之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