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嘉兴市委会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要切实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使其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现状
2024年10月,《嘉兴市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提出打造长三角智算中心、长三角算力产业集聚地和长三角算力应用创新地,加快建设算力产业强市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地,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未来产业,以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智造创新强市建设。
目前,嘉兴正抢抓人工智能大时代机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各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落地,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
问题
核心技术能力不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薄弱,企业在获取数据时往往面临诸多限制,且缺乏有效的数据流通和转化机制,企业难以获取足够数据集中发展细分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
算力未能发挥带动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有的供给结构与用户实际的算力需求不平衡、不匹配,出现供需错位,存在算力闲置和浪费。算力中心在“建设、应用、生态”三个维度上面临着规模优先,架构单一;重视硬件发展疏忽软件建设,技术与场景需求割裂;兼容性与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造成算力中心算力分布管理不均,利用率难以跟上。
人才短缺。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影响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和质量。
产业生态不完善。目前嘉兴尚未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层的芯片企业与技术层的算法企业和应用层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影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和产业发展速度。此外,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支持,嘉兴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足。在人工智能赋能其他行业方面,由于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和需求差异较大,需要针对具体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和优化,这对技术团队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高昂的成本让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承担。此外,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这也影响了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导致对人工智能应用持谨慎态度。
建议
加大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融资限制,打造面向人工智能中小企业的优质金融产品。持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发展,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人工智能方面的硬科技。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
充分利用已有算力资源。避免盲目过度开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智能算力设施的服务效能,推动智能算力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展开智能算力服务,强化算力行业融合与服务模式创新。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工程,培育“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的产业生态,力争成为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和数据共享高地。
强化企业共性技术服务供给和数据开放。聚焦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面向人工智能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分门别类协调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共性技术难题。引导人工智能中小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参与行业数据集建设,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合规有序,开放共享政务数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数据资源。加快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推动工业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打造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推动数据高效利用,助力人工智能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建设一批典型场景的高质量公共训练数据库,降低模型训练门槛,推动数据在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
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场景。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重点支持智能驾驶、智能金融、社会民生等行业构建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打造标杆性产品,形成示范应用清单和产品推荐目录。加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推广,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场景应用、产业生态的一体化布局,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用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支持申报“三首”“三新”产品,促进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建设,支持大模型开源社区和协作平台建设,培育大模型相关初创团队,加强行业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构建开放协同产业生态,利用人工智能以突破性技术驱动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进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拓展人才交流通道,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赴外交流合作,推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人才双向流通通道,畅通产学研用人才链。推进校企联合培养AI人才,鼓励高校设立交叉学科,增设人工智能急需专业和自主技术路线的教学内容。建立工业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鼓励高校、人工智能企业、工业制造企业等成立专注工业人工智能的创新联合体,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培养卓越工程师等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