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建好产业学院,做强AI产业

日期:06-14
字号:
版面:03版:议政       上一篇    下一篇

  □省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  李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当前,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从综合竞争力看,在高端人才储备、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现状

  全省各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与应用场景,如杭州聚焦数字安防、智慧金融、云计算大模型技术,宁波致力于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嘉兴、绍兴、温州等地发力智能家电、智慧医疗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然而,AI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支撑。2024年全省高校毕业生中能直接胜任AI相关岗位的比例仍不足10%,人才需求缺口明显。

  在此背景下,省内高校尝试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以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据2024年上半年对省内15所试点产业学院调研发现,仅有约30%的产业学院实现了较为稳定和深度的校企合作。

  问题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协同育人难成体系。部分产业学院校企关系较为松散,企业参与多停留在提供短期实习、个别讲座和参观考察等层面。许多院校反映,企业对深度参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研究课题设置的动力不足。

  政策配套不够精细,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缺位。《浙江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缺少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建设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考核和资金投入等配套细则。在省级层面,针对产业学院绩效考核、经费补贴、校企共赢分配方案、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补助等缺乏明确规定。院校与企业对产业学院的收益预期和评价依据不清晰,影响可持续投入热情。

  师资与课程建设难适应AI产业前沿需求。据问卷调查,产业学院近70%的专业课程仍以传统IT基础知识为主,对大模型训练等前沿技能覆盖不足。课程更新周期滞后于产业变化,教学案例缺乏实时产业场景支撑。

  区域资源分布不均,协同共建力度不够。杭州、宁波等经济活跃地区产业学院相对集中且企业资源丰富,但欠发达地区院校在共建产业学院中面临企业参与度不高、场地设备不足、师资能力有限的困境,影响全省产业链协同升级。

  成果转化与创新机制欠完善,产学研联动成效有限。约70%的学院主要贡献集中在人才培养环节,而在技术攻关、专利孵化、成果落地应用方面成果有限。据省科技厅2024年初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统计数据,高校AI领域专利申请数和产业化成功率仍较低。缺乏系统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技术经纪服务,校企难以形成稳定的研发创新共同体。

  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出台专项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在省级层面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实施细则,明确产业学院建设目标、院企合作深度要求、师资结构比例、课程对接产业前沿度量化指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和对企业满意度考核指标。同时,将技术成果转化率、专利授权数量、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效等纳入产业学院绩效考核范围。

  强化多部门协同机制。省级层面成立数字经济与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专班,教育厅、经信厅、发改委、人社厅、科技厅等参与,对产业学院规划、资金、政策落地进行统筹。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政策联动与资源高效配置。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强化企业深度参与育人过程。将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考核评价作为产业学院认定的必备条件,规定企业导师每年进校授课学时和学生实践指导比例。同时,对深度参与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科研补助、人才引进便利以及优先参与政府重点项目机会。

  完善成果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对校企联合研发、技术攻关形成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收益实行明确分配比例,设立产业学院联合基金,用于技术孵化和实验室建设。对重点攻关项目实施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激励企业长期投入。

  强化师资培养与课程迭代

  建立常态化教师企业研修计划。每年选派15%~20%的高校AI相关专业教师前往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试点单位挂职研修,获取前沿经验。探索教师“轮岗制”,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继续教育学分的重要指标。

  动态更新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修订年度制度,引入企业实战案例、最新技术标准和AI场景实验项目,确保课程内容每年更新不少于20%。联合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发在线模块化课程,打造全省统一的“AI教学资源库”。

  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过程中的合法使用。加强应用场景的规范开发,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育人价值,从教学全流程、全要素、全业务的角度深度思考,将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塑造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特色场景。组织开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伦理意识相关课程和培训,并将相关内容渗透到各科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

  推进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

  组建全省产业学院联盟。建立“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联盟”,吸纳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创业孵化器及金融机构参加。通过联盟平台共享课程资源、实训软件、专家导师库、企业项目案例,促进区域间经验互通与资源互补。

  差异化政策扶持欠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上给予专项经费补贴,并优先配备先进实训设备、引入企业导师巡回授课模式,鼓励发达地区院校“对口帮扶”,形成“组团式”提升的区域协同格局。

  健全成果转化和创新驱动机制

  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省科技厅牵头建设产业学院成果转化对接平台,为院校和企业提供专利申请、技术鉴定、投融资咨询、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一站式”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制度。对优秀转化成果给予专项奖励,将成果转化率纳入产业学院和校企合作绩效考核。针对AI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建立专项基金,对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的联合项目实行优先立项、滚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