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讯 “‘人工光育苗+自然光种植+规模化水培’的形式,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高品质蔬菜。”“杨梅基地的自动开闭膜系统、温控系统、智能喷滴管系统等,让人大开眼界。”……近日,余姚市政协农业界别组开展“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协商活动,实地走访陆埠无土栽培植物工厂、丈亭梅老大大棚杨梅基地等,听取全市智慧农业发展情况,并踊跃建言。
市政协委员、大岚镇华山村书记鲁勇波建议,引进适合山地地形的微型智慧农机具,实现山区农业自动化,适应日趋严重的劳动力老龄化现状。
市政协委员、越存兴农场场长陈钧魁呼吁,进一步完善示范技术推广、土地要素保障、产业品类选择、从业人员更新等方面工作。
市政协委员、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张龙杰建议,强化技术赋能、优化政策扶持、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品牌效应。
市政协委员、河姆渡元国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元国认为,智慧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强化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
梅老大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来达提出,把技术人才请进来,给予农业大户专业指导,让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
省农科院教授梁森苗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从杨梅种植、设施大棚管理、杨梅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专业的技术指导。
陆埠镇、丈亭镇分管负责人建议,发挥年轻村干部作用,在充分展现青创风采的同时带动农产品销售,通过政策扶持降低农业数字化改造门槛,让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发挥最大效用。
市政协副主席朱卫东说,要进一步注重政府主导、整体谋划,市场主体、多方投入,人才引育、夯实后劲,学习借鉴、打造样板,合力书写智慧农业新篇章。
通讯员 蔡菲 周红海
本报记者 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