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让“连心桥”真正服务群众

日期:06-12
字号:
版面: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志顺

  微观点: 当制度设计、文化培育和技术赋能形成治理合力,“不用理”这样的冷漠回应自然无处滋生。

  近日,某地政府工作人员在直播中对群众反映的134万元工程款拖欠问题作出“不用理,挂掉”的不当回应,引发舆论关注。该事件暴露出基层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当地表示将引以为戒,加强队伍建设。

  民声热线本应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如今却因工作人员一句轻佻的“不用理,挂掉”,生生变成了民意上达的“断头路”。面对企业投诉134万元工程款拖欠两年的正当诉求,如此轻慢的态度,怎不令群众寒心?涉事人员虽被迅速停职,但若问责止步于此,无异于给腐烂的苹果贴创可贴——表面处理得再及时,也阻止不了内里的继续溃烂。

  回溯政务热线2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电话接听的“首问负责制”,到后来网络平台的“接诉即办”,技术手段在不断升级,但某些基层单位应对群众诉求的思维仍停留在机械应答的层面。就像此次事件中,工作人员那句脱口而出的“不用理”,与其说是个人素养缺失,不如说是长期形式主义浸染形成的条件反射。任何监督机制若缺乏对执行环节的动态把控,最终都会沦为漂亮的摆设。

  工程款拖欠问题更是照见制度执行力的试金石。在法治建设日趋完善的今天,这种现象却成了检验治理现代化的反向指标。某地开发区曾发生过相似的案例,承包商追讨欠款三年未果,直到在电视问政节目中展示农民工睡工棚的视频才得以解决。这种“媒体倒逼型治理”暴露出常规救济渠道的梗阻——当正当程序让位于舆情压力,不仅损害法律尊严,更会形成恶性循环。

  问责机制的科学性同样需要重新审视。现代行政管理强调“权责对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权责错配”。基层工作人员掌握有限行政资源,却要承担无限责任;而真正影响决策的关键环节,反而隐身于问责清单之外。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让良制转化为善治的命题。“不用理”事件不应只是又一起被迅速遗忘的舆情案例,而应成为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契机。真正的连心桥,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为桥墩——包括权责对应的问责机制、阳光透明的执行流程、多元参与的监督体系;需要以务实的作风为桥面——培养干部“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服务意识;更需要用有效的反馈为护栏——确保每条诉求都能形成闭环管理。当制度设计、文化培育和技术赋能形成治理合力,“不用理”这样的冷漠回应自然无处滋生。这不仅是对具体个案的补救,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生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