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在“备飞”中等待飞翔

日期:06-12
字号:
版面: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建新

  微观点: 人生就像备飞和起飞,有备飞时的默默坚守,才有起飞时的闪亮登场;有无人知晓处的全力以赴,才有众目睽睽下的惊艳全场。

  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作为阅兵仪式的备飞员,吕潇然练习了成千上百次,却在关键时刻成为“替补”。近期,扮演吕潇然的国家话剧院演员宋佳在人民日报撰文说:“拍摄时,我站在停机坪上仰望战机划破长空,突然理解了这份遗憾背后的壮阔——有些光芒,未必在聚光灯下绽放。作为演员,我们何尝不是在一次次‘备飞’中等待属于自己的起飞时刻?工作的价值从不局限于被看见,而是在无人知晓处依然全力以赴。”

  从历史到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在备飞中等待起飞的场景。教师在一次次备课中等待在课堂上“起飞”,以点燃学生求知若渴的热情;运动员在一次次训练中等待在赛场上“起飞”,以夺得自己一心向往的荣耀;科学家在一次次试验中等待在实验室“起飞”,以登上景色壮美的高峰。这些隐匿于聚光灯外的努力和坚守,都在编织梦想飞跃的经纬,期待心仪已久的时刻。

  人类社会每一次文明和科技的起飞,也都是在长期准备后实现的——宋代官窑工匠在釉料配方定型前,需要进行300窑次试烧;航天工程中的“归零文化”,要求工程师在故障排除阶段进行999次模拟试验;长征五号火箭托起天问一号时,每个0.01%的可靠性提升,都来自卫星发射中心实验室千万次数据迭代;黄旭华、于敏等一大批科学家隐姓埋名几十年,一生只做一件事,都是在锲而不舍地为科技事业腾飞精心准备……这些在无人知晓处全力以赴的身影,总在时光深处拥有自己的轨道,从而在时机来临时能一飞冲天。

  备飞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枯燥的、寂寞的,因而需要用长期主义作支撑。如果没有沉得下心境、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的精神和品格,就难以在聚精会神、精益求精的备飞中迎来起飞时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发现,顶级科学家平均需要经历7.3年“沉寂期”后才会实现突破,这段“暗物质积累期”恰恰是创新起飞的必要孵化时段。在敦煌藏经洞,抄经者每天誊写6000字,精细的笔尖与简牍的摩擦声穿越时空,在数字时代依然引发人们心灵的震颤。正是这些默默的坚守,创造了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辉煌。

  备飞需要信仰,需要坚韧,需要在等待中积蓄能量,于无人知晓处全力以赴;起飞需要勇气,需要能力,需要用炉火纯青的技艺确保飞行一举成功。如果在备飞中心急火燎,就会失去对成功起飞的耐力和信心;如果在等待中心浮气躁,就会使飞行技艺得不到淬炼和升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包含着无数个备飞时刻,许多看似原地不动等待起飞的备飞者,其实心中早就在梦想的蓝天上翱翔已久。在无人注目的角落、在聚光灯未曾抵达的暗室,尤其需要用心无旁骛的专注和执着去驾驭时光,用毫不懈怠的勤勉和坚毅来强大自己。唯其如此,才能迎来与日月星辰的壮丽相逢。

  人生就像备飞和起飞,有备飞时的默默坚守,才有起飞时的闪亮登场;有无人知晓处的全力以赴,才有众目睽睽下的惊艳全场。只要时刻准备着,有朝一日就会腾空而起、呼啸直上,在苍穹中绽放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