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曾听一位藏友说起其收藏目标的定位:多多“捡漏”。听罢,我自纳闷,不必说文物数量因遭自然及人为的损坏而减少,高端藏品因多被博物馆和有实力的藏家收藏而锐减,尤其经了市场淘洗,众多收藏者的挑拣、筛选,“捡漏”又谈何容易!
事实上,心怀“捡漏”目标的藏家不在少数。虽说玩收藏不能回避期待物质价值提升这一敏感话题,尤其对绝大多数藏家来说,对物质价值的企求、向往,也是玩收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因,但物质价值绝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目标,或者说,单纯追求物质价值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收藏行为。真正能够支撑收藏行为的核心价值,则是附着于文物藏品之上的文化价值。正是包含着历史、工艺、科学等要素在内的丰沛的文化价值,引导着藏家渐渐臻于越藏越乐、越乐越藏的境界。通过藏品而由此及彼、由里到外地去研究文物的名称、形制和工艺特点,并将它们还原到历史中,特别是还原到古代社会生活里,探求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变迁,透过文物看到古人的精神世界,那该是怎样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呀!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有的藏家对“捡漏”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呢?深究一番,不外乎四个方面:一者,藏界在宣传导向上有失偏颇,让人误以为只有“捡漏”“捡大漏”,才是收藏成功的标志,才能实现一夜暴富的目标;二者,包括一些视频、微信在内的平台,热衷于宣传“捡漏”的人和事,什么“捡漏”故事、攻略、技巧,充塞其间、吸人眼球,于是不免给人留下收藏市场上有的是“漏”可“捡”的印象;三者,收藏观念滞后,如今古玩市场转型升级了,但不少消费者观念还没跟上,还在梦想着用“萝卜价”买“青花官窑”,凭运气“捡大漏”,于是,难免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四者,一些藏家自不量力、自以为是,只是懂得一点皮毛,就以为自己是鉴赏达人了。如此收藏“捡漏”,到头来,必然撞个头破血流。前不久,从媒体上读到一个报道:一位退休人员瞒着子女,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上百万的养老钱用来购买直播平台上的所谓增值空间巨大的“捡漏”性藏品。后来幸好被子女发现,经多次交涉才予退还。
应当说,“捡漏”行为本身并没有过错。正是因为断断续续时有“捡漏”的故事发生,因而也才有“捡漏”这一话题的出现。只是对于“捡漏”,我们应该持理性的态度,特别是不可过分热炒。即便是对一些偶尔发生的“捡漏”“捡大漏”事件,也要回归到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还原事实真相,以引导藏家正确理解和对待“捡漏”,避免走入“捡漏”的死胡同。
“捡漏”,说到底也是藏家个人的事。虽不能说“你一生一定捡不到‘漏’”,但有一条,你如果想“捡漏”并有机会“捡漏”,那么一定是你认真学习而积累了理论知识,掌握了信息经验,练就了“火眼金睛”,具备了实战能力的结果。否则,鉴藏知识松松垮垮,甄别眼力模模糊糊,要想轻轻松松实现“捡漏”,那怎么可能?与此同时,收藏还须兼顾物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协调性,并把追求文化价值放到首位。否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收藏由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一种唯利是图的投机行为时,便是脱离了收藏的本质,失去了收藏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