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顺荣
徐渭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慧、文思敏捷、胸有大志,却一生坎坷。在艺术领域,徐渭中年学画,尤其擅长画水墨花卉。他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也生动鲜活。他的笔法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开创了“青藤画派”。
徐渭对自己的书法极为看重,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袁宏道称赞他的书法“笔意奔放”“苍劲中姿媚跃出”,评价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在中国写意花鸟发展史上,徐渭是集大成者,对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到乾隆时的“扬州八怪”,再到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乃至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著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佚稿》《徐文长集》等。
在这样的人生与艺术背景下诞生的《柏萱图》,是徐渭为沈太君祝寿所作,承载着特殊的意义。画面中,松柏与萱草是核心意象。挺拔的松柏傲立,枝干虬曲苍劲,如蛟龙腾空,尽显历经岁月沧桑却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徐渭以浓墨重笔勾勒其轮廓,豪放不羁的笔触、粗犷有力的线条,饱含着他对长寿的向往与敬意。树皮上斑驳纹理,通过皴擦技法生动呈现,增强立体感的同时,暗示着松柏承载的悠长岁月。松针以细密笔触簇簇点染,墨色层次丰富,深浅交错,既展现松柏生机,又添清幽静谧之感。
萱草与松柏交相呼应,姿态柔美。叶片舒展飘逸,线条流畅婉转,徐渭以灵动笔触绘出其婀娜之态,似有微风拂过,叶片轻摇。花朵以鲜艳朱色晕染,花瓣边缘微微晕开,呈现柔和过渡效果,于阳光下绽放绚烂光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萱草象征母亲,此画以萱草代指沈太君,凸显其尊贵身份与慈爱形象。
徐渭独特的笔墨技法在《柏萱图》中尽显。他突破传统工笔画的细腻工整,以大写意手法赋予画面强烈主观情感与独特艺术张力。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有浓墨重彩的厚重,也有淡墨轻染的空灵,在虚实相生间营造出深远意境,让观者仿若置身于清幽林间,感受自然宁静与生命顽强。这种风格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在画作中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
画作的题诗亦为点睛之笔:“柏树犹言是百年,堂前萱草镇长鲜。是谁炼得丹砂气,碧蒂朱花似铸然。”徐渭借诗进一步点明画作主题,深化内涵。
《柏萱图》作为诗书画一体的典范之作,不仅是徐渭高超绘画技艺与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真挚情感。它将松柏、萱草意象与题诗完美融合,成功传达出对沈太君的敬重与祝福,是中国传统寿文化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经典范例,历经岁月仍散发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