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庆
民谣有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被人们视作“五毒日”之首,因此民间流传下来诸多驱邪、消毒与避疫的特殊习俗,捉蟾蜍便是其中之一。
蟾蜍形象丑陋,皮肤干燥且布满疣状黑斑点,其性情慵懒、行动迟缓,俗称为“癞蛤蟆”。在古代,蟾蜍被列为五毒之一,民间盛行五月端午捉取蟾蜍的习俗,旨在祛病解毒、祈福安康。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杂记》中,就有五月捉蟾蜍制药的记载。端午节当日,人们在门上插上艾草、饮过雄黄酒之后,便会带着家中孩童前往池塘、稻田的阴凉处捕捉蟾蜍。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由此可见,五月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在民间流行,就连皇家也参与其中。
在北方的一些农村,每年端午节捉到蟾蜍后,人们会将墨锭塞进蟾蜍口中,待其干燥后取出,这种墨锭被称为“蟾墨”,俗称“蛤蟆墨”。“蛤蟆墨”可用于治疗毒疽,无论是涂抹还是画圈,均有良好效果。被太阳灼伤后,用“蛤蟆墨”涂抹,据说也颇具疗效。而在南方某些地区,端午节捉到蟾蜍后,会先将其置于阳光下暴晒,待它的眼泡鼓胀,再挤出眼泡内的毒汁,用于制作中药蟾酥。在杭州,还有给小孩子吃蛤蟆的习俗,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消火清凉,使孩子夏天不长疮疖。
现收藏于慈溪市博物馆的这件越窑青瓷蟾滴,造型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水盂,下部是荷叶形托盘。水盂呈立体蟾蜍造型,躯体扁圆,抬头伸颈,口部微张,水可从口中溢出;双目圆瞪,炯炯有神;后背微微隆起,器表布满象征赘疣的灵芝状乳钉装饰,两侧饰以如意形卷云纹;腹腔中空用于盛水,顶部开有注水圆孔;前有稍弯曲蹲伏的双足,趾间有蹼,后端弧收下敛,并有一独足(肢)如尾状支撑。下部托盘大口圆唇,浅腹坦敞,底部为卧足。盘体形似两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内腹壁刻划着纤细清晰的叶脉纹路。
越窑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古代名窑,凭借精美的青瓷产品,在中国早期瓷史上占据独特地位。这件青瓷蟾滴是文人雅士案头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具,其上的蟾蜍形水盂,也称水注或砚滴,可盛水以便研墨,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其独特新颖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蕴含的非凡寓意,堪称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